讨好型人格,有时候我们竭力的表现出自己的魅力,是为了讨好别人,希望别人看到自己,在别人仰慕的目光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用别人的认可证明自己的存在。
这是一种自我的不认同。
为什么形成这种人格呢?
又得从童年说起,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是那么的弱小和无助,我们需要母亲和父亲无条件的爱,在爱的滋养中心理那个小种子才能萌芽长大。
可是,由于父母亲工作很忙,或者孩子多,需要往往忽略了孩子的需要。
处于生存的本能,孩子会想一切办法去获得抚养人的爱,对于一个心智还未完整的孩子来说,他可能试探各种方法,比如:故意制造噪声、麻烦,让自己生病,纠缠妈妈,耍赖撒娇,当然,还有就是做个“懂事”的好宝宝。
其他吸引注意力的方式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咱们暂且放一放,今天单说这一支,“当孩子童年时,为了获得更多的爱,选择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意味着,当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在童年的时候,孩子发现只要我猜对了父母的想法,然后按他们的想法去做,就能获得爸爸妈妈的笑容、拥抱和爱,孩子就会继续做,可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在这样持续的重复着看父母的脸色去决定自己行为的模式,深深的刻入了正在发育的脑神经系统了。
在不断强化的重复作用下,这个“满足别人”获得的愉悦刺激,会变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进入我们长大的世界。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孩子慢慢长大,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孩子需要满足的人和事情太多了,不童年时候,只要满足父母就可以了。
悲哀开始了,他每天疲于奔命的满足这个,满足那个,他希望每个和他认识的人都喜欢他,可是,当他想要取悦全世界的时候,却恰恰忘记了自己。
我们看到那么多不快乐的成年人,看上去人很温和很好,可是却悄悄的抑郁自杀了。
爱孩子,请多关照他的感受和需要,多问问他想要什么?别让孩子来满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