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和答疑:
1、提问: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我想了很多问题但完成之后似乎作用不大?
答疑:
①要提问题,先不管答案,先提一大堆,比如什么是学习,什么是学,什么是习,什么是方,什么是法,什么是方法,什么是学习方法?
②找答案,找到问题的答案,哪怕是很愚蠢的答案,哪怕是很简明的答案,有些是有答案的,有些事没有答案的,比如有没有神仙,
③答案可以检验,说的对错是可以检验的。
④一旦给出确切的解答,对我们后续行为产生巨大影响的问题,就是好问题。高中时代提的好问题: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答案:进步,所以不能导向进步的一切操作都是无效的。然后就节省了大量时间,进步本的技术就发明了,效果是杠杠的,成绩指数级增长。
2、提问:小学生好像没有那么多要记的课堂笔记,而且全班同学都不记笔记就我写,感觉不好意思,可以回家追笔记吗?
答:答案是我们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甘罗12岁当宰相,周瑜16岁当大都督,要思考我们究竟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万一别人是啃老族呢,我们肯定不能学习。许许多多的人这一生都是随波逐流,人家干什么我干什么,自己想做的事情还不好意思做,然后就各种后悔。归根到底,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自己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对方法、道路没有细究造成的。
有句话叫:见路不走,人家干的事情,我们未必去做,看见路也不要去走,应该怎么办呢?应该去发现事物背后的因果,见路不走,要去把握因果,原因和结果是什么,背后的法则规律是什么,我们知道原因结果、法则规则,自然而然知道有些事情怎么做。
3、提问:您讲的学习方法,是否适用于英语和语文考试的阅读题,那都是计时的,怎么拿高分?
答:我们在任何考试里想拿到分数,必然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学到东西,逻辑非常简单,好很多学了10几年,各种后悔,就是因为没有学到东西。
考霸训练营反复讲,真的学到东西。不是学了多少东西,学了多长时间,这些全不重要,一切以真的学到多少东西,是学到了多少东西为准。所以,高频回顾,高频回测是一定少不了的。
一个人想真的学到东西,而且想学的更好、更快,那就要更高频的回顾、回测。包括费曼读书法,费曼的技巧,进步本这些东西都是必须的,人不骗自己都很难,都得拿这些技术卡住自己,确保自己学到东西,真的学到之后,一点一滴的积累,必然成指数级爆炸式增长。因为知识是成系统的,成体系的。语文、英语是一样的。通过高频回测回顾,才能把这些单词、语法篇章搬到大脑中,一旦搬进去就可以进行排列组合了,自然排列组合,必然会成爆炸式增长。
4:提问:怎么处理考研中的挫败感,背不会老做错的时候总是深感无力,时常怀疑自己,陷入坚持和放弃的自我拉扯中。
答:《中庸》里面有一句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意思是做一件事,别人要是用一分努力,我要用百分努力去做;别人要是用十分努力,我就用百分努力。如果真的能用这种方法,那这个人即便再愚钝,也会变得聪明,即便在弱小,必然变得强大。
问题是很多人心理脆弱,没有这个魄力,甚至没有这个认知,没有认识到任何收获都要付出代价,无论金钱或者知识,甚至虚无缥缈,尊严、成就感,归属感,都要付出代价的,很多人对于人生想要获得好的成就,而对付出的必要代价是无视的,是低估的,所以经受点挫败就受不了。
本质是对人生的看法太荒唐,所以导致心理脆弱,对人生是无知的,别人付出的努力我们没有看见,这是无知的。问题在于我们怀着侥幸心理,什么是侥幸心理,就是想不付出多大的努力就可以获得,然后一天80%-90%的精力都在内耗中读过的。
回答:推荐林语堂注解版本的道德经,适合入门。
5:提问:怎样真正认清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呢?
答:我们每天都是习惯于自我欺骗,自欺欺人,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担负什么责任。很多人掉到这个大坑,总想自己想要什么。
很多成年人面临困境,父母有一天生病怎么办?我们总在想自己要什么,却没有关注身边人究竟想要什么?很多身边的人都是要的安全感,我们能不能给他们安全感呢,这难道不该是我们思考的吗?
我们总想自己要什么,然后就开始欺骗了,想要诗和远方,然后就开始问自己,什么是诗?什么是远方?多远才算远?整体脑子脑子都在想这个,然后脑子就乱了。人是什么都想要的,欲壑难填,正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担负什么责任?(这里老师用了正确的问题,这个验证了前面什么叫一个好问题?)。
该担负的责任担负了,那下班的路上都是轻松愉悦的,担负自己人生需要担负的责任,本身就有大欢乐,是大的幸福。如果我们不想承担责任背后的苦难,那人生的幸福、欢乐的机会,我们也错过了。
当然了,人生也有劳累的时候,工作、学习都有劳累,休息是自然的,听听音乐、聊聊天都是愉悦的,总之,人如果不去担负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那就是深渊,无底洞的深渊,我们想要的幸福都不会出现,偶尔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那也不会真的快乐的,因为有良知这种东西的存在,我们自己心里知道我们是不是有良心的人。
6、问:怎么提升效率?
答:我们时刻问自己,我究竟学到了什么。
我们的学习有个很大的问题,是我们经常把自己学懵了、学傻了、学混乱了。以至于最基本的逻辑都看不清了。比如考试,基本的逻辑是,只有我们掌握了相关知识,才能稳定拿到跟那个知识相关的分数,反过来,如果我们没有掌握那个知识,那相关分数我们只能是蒙的。
但我们偏偏不认这个逻辑,然后就是各种幻想学的不够快,不够多,考试还有几天,排名什么的?什么考哪个大学?考哪个证书?然后悲剧就来了。所以永远只关心一个问题:我究竟学到了什么?真实的、如实的面对自己,面对这个问题,乃至残酷地面对这个问题,否则一定是悲剧。
那以这个为出发点,我们怎么学知识就清楚了。无论是一小节还是一小章,真的学到了为准,什么叫学到了,多高频才叫高频,学到了意味着一回忆就能想的起来,你能给别人讲清楚,遇到题目,知识点,你马上能想起来,公式怎么写,单词怎么写,知识点概念怎么复述,对应的案例是什么,否则就是运气。
这里我们就会面对一个抉择,是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扎扎实实的,还是说推卸到运气上。
7、提问:怎么写论文
答:精髓就是模仿经典论文。这种方式像学习汉语、英语一样,模仿。
8:提问:道理都懂,就是没有行动力。
答:道理看似懂,其实是没真懂。王守仁说知行合一,如果认知一件事,却没有行动,那一定意味着认知没有到位,知道极处一定会导致行动,否则没到位。反之,我们去行动,没有产生认知,那一定是机械式操作,不走心,不动脑子,就一定不会产生新的认知。
很多人连基本的责任感都是没有的,缺乏的。人哪怕是有一点责任心,那都会行动的,包括对自己人生没有责任心,对自己至亲至爱没有责任心,责任心怎么来?实际上没有行动力,是没有责任心的外在表现。
责任心怎么来,可以从反面推知,人生如果走的不顺,遭受重大挫折,往往都是责任心的问题。自己有行动力,从行动里反推出责任心的强度,然后升级为认知和行动之间的关系了,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就完整了,致良知才是根源。如果没有达到良知,对良知无感,那么知行合一没有意义,做坏事也可以知行合一。
9:提问:为什么学霸退步一点就会被骂,学渣进步一点就会被夸。(德威克书籍:《心智模式:关于成功的全新心理学》)
回答:其实无论是骂孩子还是夸孩子都是无知的表现。第一是对人、孩子心理的无知,第二是对心理学的无知,这是两回事。
我们都有被骂被夸的经历,那这些夸、骂真的会产生动力吗?产生理想的效果呢,事实是不是就是如此呢?很多人都没有面对过,都没有认真观察这些亲身经历的事实,我们自己被骂被夸前后的过程是什么?如果我们自己看清了,我们就不会轻易去夸任何人,因为骂和夸往往都是伤害,事与愿违,我们想通过骂孩子、夸孩子来激励他,其实只能适得其反。
第二是不懂心理学,心理学力对表扬是有研究的,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德威克团队面向纽约市的20所学校、400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做了长达十年的跟踪研究,发现“表扬和鼓励对孩子有着不同的影响”,他们做了大量研究,表明表扬对孩子有害,告诉孩子你真棒、真聪明,它会让孩子避免去挑战,回避挑战,为什么?一旦挑战失败,他就知道大人就不会说他聪明了,他害怕别人说他不聪明,所以就不敢去挑战。
所以这些根源就是无知,我们太任性了,无论大人、孩子都太任性了,对自然法则不尊重,对知识不尊重,对学问不尊重,对自己、他人的人生不尊重,任性的说话、行动,后面就得承受任性的结果,结果就是事与愿违,想的很好就是不如意,原因就是不尊重事实,不尊重知识。
反过来就厉害了,一旦我们掌握知识、规律,就能一步步把握自己所学,把握住自己一点一滴的锻炼也好,学习知识、考试机会,能把握它的过程、结果,掌握自己的命运,不断创造自己的人生新高度,包括自己至亲至爱的人,这些才是人生的康庄大道。
注解(亲身经历):仔细想想好像真的如此。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旦被别人夸聪明,然后我学习的时候就不敢用全力,总是给一点余地,给人没有认真去学的错觉,因为害怕自己全部努力后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会被别人嘲笑或者指责脑子笨。当然了,这样如果没有达到目标,仍然会被指责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但是自己就有理由空间安慰自己:你毕竟没有用全力嘛,你如果用全力你也可以,肯定比别人家的孩子强。
我们对成长心态的误解都有哪些?(以下摘自百度)
1969年,纳撒尼尔布兰登提出“自尊心理学”,他认为,自尊(意指自我评价)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方面。于是,人们开始表扬每个孩子,不管他们是否取得进步。竞争被认为是有损孩子自尊的事情,足球教练不再计算进球,转而给每个人发奖品,教师不再批评学生,而是表扬每个孩子。
德威克并不认同“自尊心理”的观点,她提出的固定心态和成长心态便是对此的回应。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把成长心态误解为了自尊心理。他们认为,成长心态就是努力拼搏,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努力了就值得表扬。这种理解过于浅显。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说,只要孩子努力了,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要表扬。德威克明确地回应,这样做是不对的。学生只有取得了进步,有了一定成果,那样的努力才值得表扬。因为成功不单单是努力的问题,还有方法。学生要是想出其他方法来解决问题,那可以支持他。真正懂得发展心态的老师是永远支持学生寻找新方法的。
没有成长心态的家长依然可以培养孩子的成长心态。
德威克近期有项新的发现:无论家长是否有发展心态,家长对待孩子失败的态度会传递出某种心态。孩子失败后,如果家长表现出焦虑不安、着急,安慰孩子说“不要担心,并不是所有人都擅长数学,你擅长其他的”,孩子便会认为他们搞砸的这件事非常重要,并且自己无法做的更好。此时,孩子便产生了固定心态。
但如果家长把孩子的失败看做是学习机会,问孩子:“我们能从这件事中学到什么?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做?我们是不是要去问问老师,怎么才可以学的更好?”,那么孩子就会明白,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因此,应该表扬学习过程,让孩子明白努力、好方法和合理利用资源可以学得更好。
卡罗· 德维克认为孩子可以分为两类: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并在他的书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心智模式:关于成功的全新心理学》“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固定的心态:“如果你要努力工作,你就没有能力。”
持有“固定型思维模式” 的人认为,能力=天赋,是与生俱来、不能改变的,相信他们的成功是他们天生的天赋或聪明才智的结果。
所以,他们总是急于证明自己聪明能干,这让他们更倾向于逃避挑战,遇到挫折也更容易放弃,因为,他们害怕失败,失败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笨,是个没有天赋的人。面对错误和批评,他们或者选择无视,或者将其视为人身攻击,不是开启防御模式、进行反攻,就是不堪承受,转而责怪别人。
固定思维模式的孩子们相信,你被困在自己生来的智慧上。他们会同意这个说法:“如果你要努力工作,你就没有能力。如果你有能力,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在你身上。“当他们失败时,这些孩子就被困住了。他们开始认为,他们不能像每个人都告诉他们一样有才华,聪明。他们避免挑战,害怕他们看起来不聪明。
成长的心态:“你挑战自己越多,变得越聪明。”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 ” 的人,相信他们的成功是他们辛勤工作的结果,他们乐于迎接挑战,也会积极面对困难,剖析错误,对意见反馈持欢迎态度,善于从挫折、失败和他人的成功中学习。他们会把个人素质视为起点,把能力视为努力的结果,追求不断进步,并认为人人都能通过努力改变成长。
成长型思维的孩子相信智力可以培养:你学习的越多,你变得越聪明。这些孩子明白,即使是天才也要努力工作。当他们遭受挫折时,他们相信可以通过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改善。他们重视学习看起来聪明。他们坚持艰苦的任务。
10、提问:咱们学到这个方法是不是以慢为进,慢就是快,适合英语语文中阅读的考试吗?
答:慢和快都不是本质,真学到东西才是本质,世界只有一个真正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学到东西。
一切以真的学到东西为准,否则那些方法、操作全都是假的,一切以真的学到东西为准,无论学什么,语数外,数理化,文史哲全都一样,法则面前一切平等。
11、提问:会计以后的法则是什么?面临哪些转型,需要学什么?
回答:一句话,成为通才才是人的核心竞争力,论专业发展,谁也说不好。我们在社会上工作,需要学什么就去学什么,我们掌握了多种知识、技能之后,会排列组合,组合成自己独特的职业竞争优势出来。OK,很多产品、服务只有我们做的了,这就来自于组合优势。
以往人类社会的发展很慢,一个工种可以做几十年,可是我们社会已经经历过了,下岗、失业大潮,这些都是客观的历史事实,我们不能无视这种事实。我们的对策是什么,是广泛学习,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虽然每一样都没有学到顶尖。
(这里说了两种人),一种是在一个狭小领域做到顶级,像博士啊、研究员啊,他们通过在狭小领域做到顶级来获得优势,但是这种适合的人非常少,容纳的人也少。对更多的人更适合的道路是成为通才,word也会,ppt也会,excel也会,演讲、写作都会一点,沟通能力也不差等等,这样组合出来的一种优势,那就是职业生涯的优势,它适合很多行业、职业,能为社会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这种人社会容量大。
社会不是需要某个具体人才,而是需要为社会提供具体产品和服务的人,我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越好,我们生存空间就越大,所以要从专才向通才去发展。
备注:我觉得这种观点跟樊登老师在《低风险创业》说的脆弱结构是一样的,对于专一型人才,假如一天遭遇了黑天鹅事件,你没有办法再去做自己熟悉的工作,那时候怎么办?对自己的伤害就是无穷尽的,这样的结构就是脆弱的。
有一本书《反脆弱:在不确定中收益》是具体讲这个的。它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拿一个水杯、一个铁球、一个乒乓球,然后摔到地上(黑天鹅事件,而且一定会发生),就会遇到三种结果,被子碎了,这就是脆弱的,乒乓会反弹,这就是反脆弱的。
12、提问:(优化)比如现在在考研(时间紧任务重),那学习考霸训练营也是如此(需要反复学),时间不够,我先做哪个好,或者有什么方法可以兼得?
回答:这两件事本质是磨刀和砍柴的关系,那什么时候磨刀呢,砍柴之前,什么时候砍柴,刀可以就砍,刀钝了,就去磨刀,二者同时做显然没有办法做到。学习比磨刀砍柴都复杂,是可以高频切换的,一小时磨刀,一小时砍柴;半小时磨刀,一小时砍柴,经常是这样的,甚至砍几下,磨几下。
我们要知道自己怎么学习的,学到了什么。比如公考的东西,学一个小时就要反思、回顾,自己刚刚是怎么学习的,究竟学到了什么,如果学到的效果不理想,就是方法有问题。
13、提问:学术论文太难,跨专业考研,怎么融入新的领域,为孩子做榜样(妈妈都很厉害)
回答:就是模仿啊,学习的本质,学就是模仿,习就是反复练习。模仿这个专业的经典论文,选一篇就可以,不要多,然后反复去读,达到重现的地步,费曼说,凡我不能理解的,我都不能创造,你要把它创造出来,就知道怎么写了。
当你把这篇论文熟悉到能创造出来的地步,你就掌握了你这个领域、专业的科学研究的思维的系统,大家注意,科学研究的思维,不是简单几句话,它是一个思维系统,从宏观到微观细节的都有,那么经典论文就包含这个系统,从宏观的选题,到微观的怎么处理某个句子,概念表述清晰,数据怎么分析,就是这样一套系统。
一旦你掌握了经典论文,你自然会对论文的选题啊,思维啊,怎么去逻辑判断,怎么去描述,形成了丰富的套路,后面就是力气活了。问题就是,很多研究生或者导师对本专业的经典论文一无所知,结果就是各种悲剧。
14、提问:我是上班族,偶尔加班。需要辅导孩子,3月考英语,10月考会计,不能熬夜,怎么调整计划?
回答:这是计划的问题,计划,就是要先计算,再规划。怎么计算?计算之前要测试,测试自己的学习效能有多高,考霸训练营一直在讲这种高效的、奔着满分去的学习方法,这么去做,然后就用碎片时间学习,按照我们考霸学习方法去做,就会发现学习效能越来越高,越学越快,甚至学习上瘾,根据测试出来的学习进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规划。
原则上对自己的期望再高都不算高,只不过我们要重点突破,每个阶段上一个台阶,每个阶段上一个台阶,对于你来说,先把学习方法搞明白,什么是学,什么习,什么是学习,搞明白,高效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子?为什么必然如此,把这些搞清楚,心里就有底了。
我跟大家讲的这个方法,经过了各种领域,很多考试的检验,结果是有效的,甚至拿满分的方法,搞清楚这些心里就有底了,肯定是可以通过的,通过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时间就取决于自己的情况,还要能力的提升,这其实是可以动态调整的。
15:如果同侪的问题没有被回答,那可能是之前已经被回答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优先被考虑,可以找班委她们咨询,因为班委已经整理60多万字的答疑,你的问题很有可能在哪里。
16:文献调研笔记怎么写?感觉作者已经写完了,自己没啥总结好写了。
回答:第一步,去看其他的文献,尤其是经典文献里,是怎么引述一篇文献研究的,就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抽象,去整理,先做到这一步。
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之上自由发挥了,你对这个文章是怎么理解的,核心要点在哪里,从里面抽取关键的句子去改写,就这样去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那你的研究方向里面就获得了丰富的、前沿的知识,那样研究方向、研究思路就会很顺畅,后面写毕业论文,发表论文都会游刃有余。
17、文宗学习该和数学学习一样,还是英语?
答案:文宗和数学、英语都有一样的地方,文宗里包含了逻辑思维和知识点这张思维,比如地理,它有逻辑推理,有严格的推理过程,还有很多知识点,像地理、历史知识,还要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又构成一个个小的点,所以既要像学数学,又要像学英语。
18、六祖坛经怎么读?
答案:读很多遍都不行,如果你很重视,那就背下来,默写,什么办法都要用,因为它们太深刻了,背下来之后,就可以随时随地去参悟。
19、怎么在工作中更好的运用进步本?
答:在工作当中,涉及到很重要的东西,都要用进步本记录,比如一些重要的数据,别人答不上来,你可以答上来,这就是本事,就是竞争力。更别说工作中遇到的重要的知识了,让自己工作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无论做到产品、服务越来越好,我们创造的价值就越来越答,收入就越高。核心在于把工作和学习统一起来,不要割裂。进步本是通用的方法,很多人把朋友圈都当成进步本了。
20、听了老师的课,把诸葛亮的诫子书和佛教心经背下来了,随时随地复习,收获巨大
答:背诵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很多人理解有误,像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学英语都是背诵的,直接背小说,我们普通人太脆弱了,下不了这个狠心。
21、提问:如何理解把技能当知识学,是学习过程中的头号误区。
答:比如一个人把钢琴的乐谱背的滚瓜烂熟,他从来没有弹过钢琴,你说能弹好吗?这就是知识和技能的差别。你把一个物理概念背的滚瓜烂熟,但是去解题时候仍然有很大困难,因为有很多解题技巧、方法,这些需要反复去练习,亲手去写,亲手去练,才能熟练,才能孰能生巧,所以把技能当知识学是学习中的头号误区。
我们花了10多年去学习英语的阅读理解、完形填空,但是不去背英语,让自己的舌头做口腔体操的练习、那肯定不行,音标抄了多少遍再熟都没有用,发音是需要反复去练习的,发音才能标准,反复操作才能孰能生巧。
备注:樊登老师在《如何读懂一本书》中提到自己的大学经历,他把c语言当成英语学,概念滚瓜烂熟,考试90多分,但是不会编程。
22、提问:群里有很多好消息,第一感觉就是好有压力,干脆不想看了,请问怎么客服这种心理。
答:看清事实就好了。首先看到类似捷报这些,你要认真的阅读完,详细描述自己的心里变化,把这个情绪变化的事实看清楚,看清楚就不恐惧了。我们的很多压力、焦虑,都是因为没有看清事实,没有看清因果关系,就是凭空造了一个东西,我们被自己的一些想象困住了,而不是事实。
伯兰特.罗素(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晚年回忆怎么获得智慧?他说:永远关注事实,无论你再怎么care一个观点,记得获得智慧唯一的途径,就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