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概述
了解用户在屏幕上的心理以及行为习惯,帮助设计师做更好的物理屏幕设计,帮助用户做更聪明的决定。让物理屏幕做好引导工作,让心智屏做聪明决策。
书籍信息
作者:Shlomo Benartzi/Jonah Lehrer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原作名:The Smarter Screen:Surprising Ways to Influence and Improve Online Behavior
译者:石磊
出版:2017-3
上架建议:企业管理/网络营销(书籍自写,我觉得应该改成屏幕行为学)
豆瓣评分:7.5
文章主要内容概述
前言部分说明我们越来越多得在屏幕上进行决策,而这些决策却充满不理智(数据说明我在屏幕上的决策会花更多的钱)。因为这些数字化信息的展示内容与方式等都在推动着我们做决策,这种推动是惊人的。所以这本书就是了解人们在屏幕上的心智模型,从而更好得帮助作出决策。全书一开始就抛出了8个有关数据选择题,来说明屏幕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第一章讲了物理屏与心智屏的PK中,人们的心智屏是重点。别让用户思考,抓住用户心智中最关心的信息来展示。互联网时代,线上信息能够赚钱是因为抓住了人们的注意力,信息的富足导致注意力缺失。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的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书中更改7±2为4±1,人一次最多能注意到3~5条信息,人们每次做决策就像占用电脑的CPU。
第二章讲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第一眼就已经决定了人们是否喜欢,人在屏幕前依赖直觉应答。色彩与视觉复杂度是影响人们审美偏好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群体的审美存在差异性,影响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性别、国籍等。页面的审美性对用户的心智模型存在影响,页面美,用户更容易觉得有用可信。
第三章讲了中间位置是人们的视觉热点,边缘区域是视觉冰点,以及眼动研究中F视觉线的用户习惯。
第四章讲了屏幕反馈信息应当注意反馈的方式、时机、量;要注意反馈的方式是否引起人们行动;反馈的时机是否有助于人们采取行动;反馈的信息量是否能为人们接收。并且说明了人们在与屏幕对话时更容易表达真实的情感,因为人们在对着屏幕表达拒绝、厌恶时或做选择时,不会存在内疚感。
第五章讲了屏幕降低了人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因为过于流畅降低了人们的思考。增加不流畅度会让人们更仔细地处理信息,因此要增加屏幕阅读的困难度,即视觉不流畅带动认知不流畅,从而让人们进行思考;并且应当注意阅读难度的把握。
第六章讲了个性化的诱惑力,说明让用户感知到被个性化对待时有助于目的的达成。书中作者提到了视觉个性化(文字内容可以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时间个性化(信息出现的时机很重要)。
第七章讲了应对屏幕阅读困难,我们可以采用减少选择项、正确分类、淘汰制过滤、仪式感结束来帮助人们更容易作出选择;说明了用户在屏幕上的点击应当能帮助用户不断接近所要寻找的内容,这是是否进行了三次点击并没有很大关系。
第八章讲了信息架构、选择架构、思考架构的重要性,信息架构师我们认识到最相关的信息,选择架构使我们更好作出选择,思考架构是帮助我们更聪明地决策。思考架构目的是在屏幕上直接对人们的认知思考进行引导。
书中句子摘抄
无意视盲理论:当人们把自己全部的视觉注意力集中到某个区域或物体上时,就会忽略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尽管有时那些不需要看到的东西是很引人注目的。
光环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松绑效应:人与屏幕的互动比与他人的互动更为诚实。因为它们消除了人们因为他人的评价而产生的正常的焦虑和自我意识的情绪。
人们愿意遵从一些比如节约用水之类的亲社会准则,尤其是当这些准则以他们“紧邻的周边环境”的形式表达时。越紧邻,越个性化,效果越好。
新起点效应:一年之中的“新起点”会出现在一些临时的标志时间点,比如生日、新学期的开始、甚至是每周一。在这些时刻,人们更容易设定目标,并且达成目标的可能性会更大。
读后感
第一章,现在都谈认知,在设计中,用户体验设计师总是在思考怎样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我想这用户体验研究的背后设计需求中就有一部分是在考虑用户的认知,这就是人们的心智屏吧。还有就是即使在不足巴掌大的手机屏幕上,确实每次也只用指甲盖大一点的地方是人眼注释的区域。
第二章,有关于审美的第一印象我想不用多说了,好看的自然是好看的,审美差异的存在让设计师思考引导or迎合用户。
第三章,眼动研究中F线的视线移动在电脑网页上的应用比较多。仔细想想这条理论在手机APP上的可参考性好像要弱很多,因为手机APP考量更多的是大拇指的活动区域。
第四章,最近思考的东西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手机应用的推送功能了。不同内容的推送要考虑推送时间是否最有利于利益最大化。文末有传送门。
第五章,屏幕降低了人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作者谈到的那些行为心理学层面的东西在多数情况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也会有意外情况吧。况且书中那些被实验证明的数据、结论,到底还是对感性的量化。加上作者是外国人,国人的审美、认知与作者实验进行的对象之间毕竟存在差异。所以书中的观点还是要辩证来看。所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阅读类APP中文字的设计。依照作者的意思,屏读如果要引起注意,就要增加困难度。在中国字体中,屏读困难度与文字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我想这个大概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了吧。
第六章,个性化会让人觉得被特殊待遇了,所以更能有不一样的情感产生。
第七章,采用减少选择项、正确分类、淘汰制过滤、仪式感结束:我想这个最典型的就是电商类产品应用或网站了。
第八章,我想思考架构应该也是别让我思考中重要的一点吧,其实这点在很多应用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表现,恰到好处的思考架构能让用户消耗恰到好处的认知,给业绩与用户带来最好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