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诗经》学习,
第2篇《周南 葛覃》
【原文阅读】
葛之覃兮,施(yì)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jiē)。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yì)是濩(huò),为絺(chī)为绤(xì);服之无斁(yì)。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澣(huǎn)我衣。
害(hé)澣害否,归宁父母。
【译文】
葛藤枝儿长又长,蔓延到,谷中央;
叶子青青盛又旺。
黄雀飞,来回忙,歇在丛生小树上;
叫喳喳,在歌唱。
葛藤枝儿长又长,蔓延到,谷中央;
叶子青青密又旺。
割了煮,自家纺,细布粗布制新装;
穿不厌,旧衣裳。
告诉我的老保姆,回娘家,去望望。
搓呀揉呀洗衣裳,脏衣衫,洗清爽。
别把衣服全泡上,要回家,看爹娘。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准备回家探望爹娘的诗。诗人叙述在采葛制衣的时候,看见黄雀聚鸣,引起了她和父母团聚的希望。她得到公婆、丈夫的应允,就告诉了家里的保姆,开始洗衣,整理行装,准备回娘家。
“诗言志,歌永言”(《尚书·尧典》)。当诗人作诗以抒写情志之时,其表达意向基本是明确的。但是,诗人用以表达情志的词语,却常常存在迥然不同的多种含义。倘若在诗之上下文中,那多种含义均可贯通,说诗者就很难判断,究竟何义为作者所欲表达的“原意”了。为了不至过于武断,人们只好承认:那首诗本有着“多种含义”。
对于《葛覃》,我们也遇到这样一个难题。这首诗的主旨,全在末章点示的“归宁父母”一句。然而“归”在古代,既可指称女子之出嫁,如《桃夭》的“之子于归”;又可指称出嫁女子的回返娘家,如《左传·庄公二十七年》记“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所以,《毛诗序》定此诗为赞美“后妃”出嫁前“志在女功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的美德,其出嫁可以“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而今人余冠英等则以为,这是抒写一贵族女子准备归宁(回娘家)之情的诗。两者对主旨的判断相去甚远,但在诗意上又均可圆通。我们究竟取“出嫁”说好呢,还是“回娘家”说好?也实在无法与作诗人对证,只能让读者自己去体味了。
不管抒情主人公是待嫁女还是新嫁娘,她此刻正处在喜悦而急切的期盼之中却毫无疑问。诗分三章,展出的是跳跃相接的三幅画境。首章似乎无人,眼间只见一派清碧如染的葛藤,蔓延在幽静的山谷;然而这幽静的清碧,又立即为一阵“喈喈”的鸣啭打破,抬眼一看,原来是美丽的黄雀,在灌木丛上啁哳。不过这“无人”的境界,毕竟只是种错觉,因为在那绿葛、黄雀背后,不分明有一位喜悦的女主人公,在那里顾盼、聆听?
第二章终于让女主人公走进了诗行,但那身影却是飘忽的:你刚看到她弯腰“刈”藤的情景,转眼间又见她在家中“濩”葛、织作了。于是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又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而女主人公,则已在铜镜前披着这“絺绤”,正喜滋滋试身呢!那一句“服之无”,又透露着辛勤劳作后的多少快慰和自豪?
第三章的境界却又一变,诗行中多了位慈祥的“师氏”。她似乎在倾听,又似乎在指点,因为她的女主人,此刻正央求她告知急需澣洗的衣物。“害澣?害否?归宁父母”,那便是情急的女主人公,带着羞涩和抑制不住的喜悦,终于向师氏透露的内心秘密。这秘密无疑也被读者偷听到了,于是你恍然大悟,不禁莞尔而笑:站立在你面前的女主人公,原来是这样一位急切待“归”(出嫁或回娘家)的新人!
那么前两章的似断似续,山谷中葛藤、黄雀的美好春景,和“刈濩”、织作的繁忙劳动,就不仅传达着女主人公期盼中的喜悦,而且表现着一种熟习女工、勤劳能干的自夸自赞了。这样的女子,无论是嫁到夫家还是回返娘家,都是足以令夫家爱怜并带给父母莫大安慰的。
【词语注释】
[1]葛:葛藤。是一种蔓生纤维科植物,其皮可以制成纤维织布,现在叫做夏布。
覃:延长。
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2]施(yì):蔓延。中谷:就是谷中。
[3]维:句首语气词,含有“其”义。
萋萋:茂盛的样子。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诗以葛之生此而延彼,兴女之自母家而适夫家。”
[4]黄鸟:黄雀。
于:助词,也有人认为是动词词头。
有时含有“往”的意思。
[5]喈喈(jiē):黄鸟相和的叫声。摹声词。
[6]莫莫:茂密的样子。
[7]刈(yì):割。
濩(huò):煮。将葛煮后取其纤维,用来织布。
[8]絺(chī):细夏布。绤(xì):粗夏布。
[9]斁(yì):厌弃。朱熹《诗集传》:“盖亲执其劳,而知其成之不易,所以心诚爱之,虽极垢弊而不忍厌弃也。”
[10]言:助词,无义。下同。师氏:保姆。闻一多《诗经通义》:“姆,即师氏。……论其性质,直今佣妇之事耳。”
[11]告:告诉公婆和丈夫。归:回父母家。
[12]薄:语首助词,有时含有勉力的意思。污:搓揉着洗。私:内衣。《释名》:“私,近身衣。”
[13]澣(huǎn):洗。衣:罩衫。姚际恒《诗经通论》:“衣,蒙服。”
[14]害:音义同“曷”,何,哪些。否:不要。
[15]归宁:古代称女子回娘家探亲叫做归宁。这句是全诗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