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第一次参加了樊登读书会线下分享,这期的主题是《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活动首先进行了第一项:自我介绍
一路介绍下来,参与的人总共20多个,其中一半以上都是老师,各个学段的都有,真的越是从事教育行业,越是觉得自己懂得太少,需要学习的越多。
接着主持人播放了樊登老师的讲课视频
其实音频之前自己已经在app上听过,可是和这么多人一起再次学习又有了更多的收获。
作为父母的常见误区
1.控制型父母
“都给我停下来!不许乱跑!再捣乱就别想看电视!“
命令和威胁是控制型的典型表现。
这样做不会让孩子有责任感,孩子长大后会更容易放纵自己,或是也会变成控制型的人。
2.放任型父母
“不理他,哭哭就没事了。“
这样孩子成长没有来自内心的动力,期待来自别人的确定。
他们期待外部激励,会觉得人生没意思。
班里有个孩子就是这样,会经常觉得学习好不好没什么,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3.忽视,低估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摔倒,家长说“不疼不疼“,长大后,他也不会感受到别人的痛苦。会和别人发生沟通的矛盾。
想想自己,认为自己是在培养孩子成为小男子汉。当他摔倒了,不是赶紧跑过去关心,而是慢悠悠的,轻描淡写的。反思一下,确实做的不够好。没有交给他面对痛苦的方法。下次再碰上,我一定会第一时间跑过去,并问他:“宝贝,没事吧?妈妈抱抱。“
有研究表示:校园小霸王会分辨不出他人的表情。伤害别人不自知。
4.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用小贴纸奖励孩子的新习惯;用玩具来让孩子听话;成绩好就带孩子去旅游、买手机。
这种行为叫做贿赂。
偶尔采用这种方式是没问题的。可是如果教育孩子都是用这种方式,教不好孩子,他只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好好表现,并没有学会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
5..以消极后果为惩罚
孩子把杯子打碎了,就要求他不能看动画片。孩子不是会变更乖,而是会更善于撒谎。
要以直接后果来惩罚。
体罚时父母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孩子害怕失去“安全感“不要说“你不乖,我就不要你了“。孩子会感到家长负面的情绪,并学会用暴力沟通的方法对待他人。
6.体罚
偶尔体罚是可以的,但如果遇事只是打孩子,他从中学到的不是不做错事,而是做事不让你发现,更重要的是,他会从家长这学到暴力沟通。
7.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期待孩子超越年龄的懂事。忽略孩子自身的特征,期待他成为心目中理想的孩子。
可是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并且孩子从来没有说过我想要个理想的父母。
用情感引导方式解决问题
那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呢?
教给孩子情感类词语。
孩子除了撒泼打滚,不会用别的表达。为什么?
因为他没被教过情感类词语,只学过名词。
情感引导过程:
1.学会埋下一颗种子
提前告知要求。出发前讲一次,路上讲一次。要讲具体的要求。不可以只说“乖一点“
2.学会倾听
了解他的感受,如果他真的生气了,可以反映情感。“生什么气呢“这叫做指责和要求。
替他表达感觉:“我知道你疼对吗?我知道你很难过,对吗?“
读出他的情感,等他情绪稳定再讲道理。让他感受到你在关心他。
3.学会引导他解决问题
你觉得怎么样能做得更好呢?
4.指出这种行为叫做什么
情绪稳定,事情解决了,要及时表扬,并指出这种行为叫做什么。
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时候是他做对的时候。
核心:学会情感引导的方式
1.种子
2.观察,反映,讲出感受
3.引导
4.表扬,你这种行为对,为什么。这种行为叫做什么。
注意事项:
01.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想要教好孩子关键自己得做好。
02.父母对孩子应该是无条件的爱。“你要再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不是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是什么?
因为爱你,所以会告诉你怎么是对的。
《大卫,不可以》中虽然前面说了很多“大卫,不可以“但是她的初衷是让孩子变得更好,所以书的最后一页是妈妈抚摸着孩子并告诉孩子:“宝贝,妈妈爱你。“
03.夫妻关系远远优于亲子关系。不要因为管教孩子发生争执,夫妻关系好孩子才能感到安全感,这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