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字体大,页数少,出版社很为读者着想。
本以为内容晦涩难懂,让人惊喜的是,就像奶奶在耳边唠叨,还不时的拿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举例子,又像绝顶高手,寥寥数语就把事情讲明白了,耐人寻味。
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世间少有,所以有了“盛和塾”,自然得到人们的追随。我想起了“笑友会”(李笑来),高水平人士交流会产生更大的价值。
稻盛要我们热爱工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工作观,这种提法很新颖,而他列举的反例好像每一句都是在说我,“心里不愿工作但为了要吃饭又不得不干,抱着这种心态,很多人都希望工作轻松而又能多赚钱,不想受企业的约束,只重视私人活动的时间,只想埋头于个人兴趣,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富裕的时代背景之下,深深渗透到了年轻人群体当中”。
没有大道理,都是从生活工作中提炼出来的话语,他说自己热爱工作,有次还抱着制作的半成品睡觉,设备出现问题就像“孩子在哭泣”,这种对待工作的态度是从何而来呢?
据他说,工作可以提升自己的心志,他像苦行僧一样修行。人类天生就热爱工作,东方文化也倡导劳动。而西方文化则把劳动视为“惩戒”,他们认为“劳动乃是苦役”,进而产生了这样的劳动观:工作时间应该尽量缩短,工作报酬应该尽量增加。而现在的年轻人被同化了,我们应该重拾古老的劳动智慧。
稻盛的经历也是从不喜欢一份工作到全身心的投入,进而影响了一大批人,并带领着他们前行,他自己的经历是靠恩师介绍才好不容易进入了一家公司,本应心怀感激,情理上更不应该说公司的坏话了,但是,当时年少气盛,早把介绍人的恩义抛在一边,尽管自己对公司还没做出任何贡献,但牢骚却比别人还多。后来他想要辞职,老家哥哥说“家里节衣缩食,把你送进大学,多亏老师介绍才进了京都的公司,结果你不到半年就忍不住要辞职,真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家伙”,竟然拒绝寄送复印件。
这个故事听来多么真实啊,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
辞职不成,转而投入工作,稻盛和夫和我们分享了几个相当重要的经验“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如果对工作缺乏如此深沉的挚爱之情,就无法抓住工作的要领”。
有次稻盛和夫去听松下幸之助先生的讲座。松下幸之助先生说,“你不想可不行啊”,这句话,给了稻盛和夫很大的启发,你真的是这样想的吗?不去想,不去认真思考,就什么都实现不了,无论对于工作还是对人生而言,这都是铁律。每天在拼命思索的过程中,愿望就会渗透到潜意识中。而仅仅付出同普通人一样的努力是很难取得成功的,稻盛和夫的办法是以短跑的速度进行长跑比赛。他还提出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那是自然的机理,为什么是这样呢?自然界的适者生存。
这些我暂时理解不了,无论意义多么重大,也许和我的阅历有关。
作为一名企业经营者,稻盛和夫使用过各种各样的人才,对工作要点领会很快,是所谓才华横溢的人物,同时公司也招聘了一些“笨人”,反应迟钝,理解事情缓慢,可取之处只是忠厚老实。但和我们的想象恰恰相反,经过漫长岁月的持续努力,所谓头脑迟钝的人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非凡的人。
对于做产品,在认为已经不行了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这一思想在京瓷已经深深扎根。医生往往对自己的亲人都不愿意亲自诊断,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可见成败取决于最后百分之一的努力,这百分之一或许就是上官金虹和李寻欢之间的差距吧。当会计的人为了便于擦干疏漏,先用铅笔写,发觉错了就用橡皮擦掉再重写,他们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正因为以这种心态做事,所以非常简单的错误却总是改不过来。
做好工作必不可少的认真态度——前辈具备,我却缺乏,这件事意味着什么呢? 必须注重细节。
比道理更重要的是重视经验。具备优良性能的产品,应该是外观令人赏心悦目的产品。
外行没有新人观念,基于继承的习惯,外行总能自由发想,这是向新事物挑战时最大的优点。
只要具备这种强烈而美好的愿望,事业所需要的技术和经验,此后就会源源不断的流入。
这句话真是振奋人心,我曾经不止一次的问道,我此时的努力能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呢,个人能力有限,我应该如何去面对这洪流,以更好的姿态投身其中呢。当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我认识了新的人群,见识了全新的风景。
稻盛和夫说,我没有可以夸耀的高学历,上苍也没有赋予我杰出的才能,我努力去喜欢自己的工作。
人生·工作的结果等于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可以说谁都懂,可并非容易做到,仅热爱工作这一点,就刷掉了90%的人,也就是说,如果热爱自己的工作,就可以超越90%的人。
约翰洛克菲勒《天堂与地狱比邻》中,也阐述了工作的意义,真的有这么神奇吗?笑来说要干一行爱一行,这是最重要的品质,人也有品质,人的品质靠自己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