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说,我的人生底色是悲凉。
本质上咱俩是一样的,你表现成为愤怒,我表现成为悲凉。我是因为底色悲凉,所以才觉得,就是至少新鲜的边界会让你有一些幸福感,多巴胺会旺盛一点。
什么是悲凉?悲凉就是无从反抗。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纳闷,明明他们这些综艺节目主持人整天看起来都嘻嘻哈哈的,能快速轻松抛出很多一般人都想不到的很搞笑的耿,按理说这些人应该都是本质很快乐的吧。如果说他们实质上是一群悲观主义者,难道他们平时表现出来的都只是装出来的开心吗,那些我们看到的笑都是为了综艺效果的假吗?
这种说法是绝对错误的。
首先,笑声不是悲伤的对立面,悲伤的对立面是快乐。
底色悲伤的人大多都还是能感受到瞬间的快乐情绪,我们可以说他们所感知到的快乐是一种表面的快乐。快乐对于他们之所以持续得很短暂,是因为对于接受到的悲伤情绪而言,快乐感知的瞬间更能轻易地让悲伤的记忆再次席卷,这是悲观主义者普遍的惯性思维逻辑。
悲观主义者们对于悲伤情绪其实是已经习以为常,悲伤存在于他们的情绪习惯之中,悲伤之于他们就像是色彩中最暗淡最普通的颜色,你看见黑白灰,很难引起情绪上的波动。而那些越发鲜艳的颜色,活泼又亮眼,突然一跃到他们眼前,带来感官的刺激。快乐的色彩是那么明亮,也太过于明亮,在快乐面前,自我的色彩变得更加晦暗。快乐的短暂性正式来自悲观主义者对自身的清晰认知,也来自强烈的对比度。
那么悲观主义者就必须得整天哭丧个脸,时刻标榜着自身的悲观情绪吗?并不是。
什么是悲观主义?悲观主义泛指对宇宙、社会、人生悲观失望的态度、观点和理论。悲观主义者既不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行为能力来承受和减弱负向价值对自己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也不相信自己能够使正向价值发挥更大的积极效应,他认为负向价值对于自己的不良影响将是巨大的,而正向价值对于自己的积极效应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他只关心事物的负向价值,而不关心事物的正向价值,并把逃避最大负向价值作为其行为方案的选择标准,这种人容易看到事物坏的一面,不容易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对于效益反应很迟钝,对于亏损反映敏感,其行为决策总是遵循“小中取小”的价值选择原则。
在悲观主义的基础上,当代社会也衍生出了这么一群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底色悲凉的人群大多受制于过去的经历,这些不那么积极的经历滋生出的消极回忆存在于他们人生的缝隙里,也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模式。他们总惯性地更愿意看见事物消极的一面,但也仅限于看待。他们不会因此就把自己活成行尸走肉一般,不会因为看不见未来的美好和希望就因此放弃生活。
正如前面说到的,笑声不是悲伤的对立面,悲伤只是他们人生的底色,但底色悲伤的人依旧可以大笑,可以表达某一刻的开心。只是在他们大笑的时候,心底永远有那么一个悲伤的小人蜷缩在那看着,就这样。
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是这么一群人,悲伤对于他们就像空气一样,包围在四周,不可缺少。能够用乐观的态度接待悲伤,甚至有时候还会主动翻出往昔的悲伤回忆,一遍遍地重复,看起来是在受虐,实际上他们沉浸在那种感受里,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