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咸,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而,人类的情感却并不互通,孤独是一种常态。
渴望理解,本身便是一种奢求。如果真的三生有幸碰到了能够理解自己的人,如管仲与鲍叔牙,俞伯牙与钟子期,请一定要好好珍惜。因为稀缺,所以珍贵,值得用心好好守护。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鲁迅
世上到底有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我不得而知。或许,有同样经历和体验的人更容易彼此理解吧。这也算是一种慰藉,至少能让人心里稍微好受一点,不至于陷入绝望。
于我而言,对于朋友的悲喜,我曾很努力的试图去感受。可是,令我嗟叹的是,无论我多么努力,仍然力不从心。或许我会为他们的际遇感到高兴或悲伤,但我终究不是他们,无法完全体会他们心底那强烈的情绪波动。自私一点讲,我优先考虑的还是自己的感受。
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孤单的来,最后在孤单的离去。王勃用一首《滕王阁序》,扶凌云而自惜,抒发着不被理解和怀才不遇的苦闷。觥筹交错、轻歌曼舞之间,欢声笑语、高朋满座却无法分毫填补他内心的孤单。那是一种源自于精神深处的万里冰封,已让诗人饱受苦寒的折磨。可对于他人而言,只道他寓情于景,豪笔一挥,在宴会上写下了千古名篇,却无法切实完全地体会他一笔一划道出的满纸悲痛。
我们终将都是彼此生命中,匆匆而过的旅人。既然无法做到感同身受,至少也要相互依偎,抱团取暖。萍水相逢,便尽是他乡之客。
既然生命已然是如此孤独了,心灵的相通也难如攀天,但我们仍旧可以选择用更加积极包容的心态去感受他人,去爱他人,去尝试理解他人,也让他人理解自己。
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人,或来去匆匆,转眼便消失在我们的生命中,或陪伴我们走过人生漫长的岁月。其实,即便我们不能对他人完全感同身受,但至少可以把握自己的心态,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心态更加包容,更加理解,更加开放的去与他人交往。即便是萍水相逢,也用“来往皆是客,相逢便是缘”的心态与之结交,加深理解。这样,初来乍到的新人也能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温暖,人与人的关系便会变得更加的美好,自己也会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收获幸福。
就像我与简书,初来乍到,与大家都是萍水相逢。可能我们的思想各异,观点不同,也不一定能够做到感同身受。但是,我愿意以“尽是他乡之客”的开放积极心态与书友们多交流和探讨,加深彼此的理解。我相信我的文章会写的越来越好,也相信这种积极的心态能够帮助我在这里找到更多彼此志同道合的朋友。
希望简书能够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