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晓雨
“将就是一场精神上的自我强奸,难道我要天天日我自己?”
说这话的,正是前段时间见过不少相亲对象后,始终无法苟同随便找人结婚共度一生这般理念的夏凉同学。这句看起来颇具典型直女癌的大胆言论,倒符合她一贯的行事风格,理性,犀利,温和度日的外表下,实则从不肯将就。
许是见惯了成年人圆熟的形态,对待夏凉骨子里的稚白,我是欢喜的。
大部分时候,穿梭在社会各色场景中的我们所呈现出的状态,都面目模糊,甚至不能用一个确切角色来形容。因为我们始终习惯扮演角色所需,教师是什么样子,医生是什么样子,一个稳妥而贴心的爱人是什么样子,那么你的潜意识里,就会模仿成什么样子。久而久之,你就会忘了自己本来的样子。
所以,那些在面临选择时不按照常理出牌的人,才显得格外可贵——
与世界握手言和,但绝不言听计从。
一:理性的人最天真
我认识夏凉,是在14年夏末,天气微微转凉的时候。
在东四的某家甜品店里,点了蔓越莓双皮奶、咖喱饭,还有季节性十足的大樱桃冰饮,她一边给我讲述这家店老板娘的故事,一边拿出手机麻溜拍照发微博,手眼耳鼻嘴各大器官同步进行。
“你的真名就叫夏凉?”我实在好奇的紧。
“不是,喏,我把我的名字写给你看”,她从身后的帆布包里迅速掏出纸笔,一笔一画,很是工整。好吧,原谅我这个文盲,她的名字我竟然不认识?!出生在南方老城的清秀湖畔,世家所袭,家风淳良,长辈亦都是各自年轻时代里的文艺翘楚,所以这赐给她的名,自然百经思量,诗意冠冠。可在她的形容里,故乡却是个粗糙缺乏个性的小城市,这个满喻北斗的大名写起来又着实费劲,索性,对外起了别号。
我是很理解她的,因为自小未曾处于安全的依恋关系中,对于来路,我们这类人总是稍显寡淡。离开故里后的夏凉,愈发独立,没有习惯性依赖心理,遇事总是果断利索,北京这座城市的包容感恰好可与她的凛冽随性相交融。
当时的她,男友是个摄影师,没有定性,在感情上总是患得患失。
夏凉意识到两个人终将走向毁灭的分叉点,是在无数次争吵后,男友孩子气的抱着被子跳到沙发上,哼哧哼哧吐气之下,用余光扫描送来的眼神里张扬着“快来哄哄我”那瞬间。这样的场景重复已久,夏凉那颗原本饱满、圆鼓、严丝合缝的气球爱心,突然间被这记眼神扎了个洞,很快摧枯拉朽,放跑了所有热情。
“我们分手吧”
男友听到这话,很是诧异,他不明白,为什么原本耐心十足的女友变得如此绝情。
身边人亦在好言相劝,“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有个靠谱的男友不容易”、“看他平日里对你挺好的,就继续走下去吧”、“其实和谁过都差不多,不如凑合凑合,就这样吧”……可夏凉自己心知,不是三天两日的问题,而是在长久和现实的厮磨中,她对他的感觉,早已不是纯粹的爱,且根本没有未来。看清感情所带来的欢愉和幻觉之外,剩下的那部分,是否仍然值得留存,这确实是个问题。两个本来就不适合的人,拖在一起过日子,很大程度上未免不是习惯成瘾就是填充空虚。
面对这份没有结果的爱,与其将就,不如放手。
之后,夏凉搬家、换号,离开的姿态决绝彻底。她擅长用逻辑解决问题,从不逃避,这是我最欣赏她的地方。之后每次约会,我都会缠着夏凉给我讲很多形形色色的故事,关于爱,关于我并不太懂也无法学习的那份深情。
爱是何物,她不知,但她愿意在每一刻贯注深情。
包括放手。
去年,她告诉我,她喜欢上了比自己大十岁的H先生。H先生离异,有个可爱女儿,是他心尖儿上的宝贝。平日里除了工作、陪女儿,H先生的精力几乎都扑在了打理生活上,作息规律,饮食清淡,给予夏凉最多的便是『如何同自我相处』的循循善建。和20多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不同,H先生的精神世界,装得下小女孩的满腹心事。
很大程度上,H先生是夏凉的摆渡者。
两人惺惺相惜,又步步艰辛。婚姻与爱情原本是两种毫不相干的食材,非得炒在一个盘子里,变味儿是很大的概率。夏凉并不畏惧承担起一个“后妈”的流言与责任,可H先生,却始终陷在调和“保护爱人”与“保护家人”这样的矛盾结中。最终,在十月牛街落满桂花香的一处拉面店里,夏凉同我说,“我决定放弃了”。
她面前的那碗面,清汤透亮,没放辣椒,想必正是延承了H先生的习惯。
“有人不吃淀粉,有人不喝牛奶,总有你认为的刚需品在人家那不是必须,爱情如是。”这段夏凉发在朋友圈里文字,令我心疼又诧异,心疼她的情深侠义,和所有坠入爱情的姑娘一样浓郁炽烈。诧异的,是她那已然超出同龄人的洒脱和自控力。
很多人说理性之人精于谋略,可在我看来,理性的人最天真。因为她们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何而去,从不浪费时间做过多无用而稠粘的挣扎,所孵育、倾泻给对方的情感也最为纯真。
不愿爱人为难,不愿自己将就,就此别过,也是机缘。
二:努力,是为了有不将就的资本
我常常同夏凉笑言,你是我见过肤浅到最有逼格的姑娘。
向上有力攀爬精神的天梯,向下从不惧怕情绪的谷底,骨子里,有种气味,总令人沉迷。
之前夏凉还没搬家的时候,离我家步行,不过十五分钟的样子。偶尔她会带我最喜欢吃的芝士蛋糕就近一起喝个下午茶,每次见面,我都会把关于自己近期职业生涯上的困难,倾付于她。每次,她都能给出中肯但绝对有实际意义的方法来,嗯,是方法,而不是建议。
夏凉是那种很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姑娘,尤其在工作方面。
两年前,她在一家做城市指南吃喝玩乐推荐的创业公司,因为得知老板不合理的规划,放弃加薪,选择跳槽。一年前,她在做体验式城市旅行平台的运营,因为揣摩到自己对于更辽阔世界的追求,选择离开。今年,她以“合伙人”的身份,和朋友做了属于自己的美酒品牌,依然是喜欢的行业,依然是喜欢的工作。
在正式做出这个决定之前,夏凉在业内的成绩,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过去的半年里,她常常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最能挖掘自我价值的?绝对不是眼前的吃老本,也不是跳来跳去的模式重复,把手头的工作继续下去当然还是会有进步空间,可幅度,实在有限。青春只有这么些年,如若因为害怕晃动,就选择将就止步,绝非自己本来的意愿。
想要推开生活的那扇门啊,首先要找到,关于你自己的线索。
纪德在《人间食粮》里谈到,普通人永远都无法理解,我们为了让自己对生活发生兴趣,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努力,本来就是为了有不将就的资本。
想清楚之后,夏凉果断选择辞职。
“每回辞职最大的原因都是在我自己身上。我并不害怕辛苦,但我害怕无趣或没有指望,有时会想一份工作于我,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现在我找到了答案,是成就感”。
选择从不安全,但主动选择却可以避开冒险。
不日前夜里,夏凉发消息给我,说她此次做的事情正是传说中的『以故事换酒』,听起来是标准文艺青年的勾当,做起来却绝非只凭风花雪月的性情。既要做好线上推广,又要打扎实线下渠道,品牌、定位、商业模式,任何关于运营的事情她都要亲历亲为。
虽然累,却也着实开心。
有很多人疑惑,像她这种把爱好当事业的选择,究竟对不对?会不会有朝一日腻了、烦了,就会对兴趣和工作同时失去兴趣?对此,夏凉倒是给出比较实在的回答:“爱好与事业不冲突的前提,一要看你是不是性格驱动型人格,二看你是不是能在爱好领域里不仅仅作为一个消费者,而是有能力成为一个创造者、生产者。”
如果答案是yes,那就放心大胆把爱好当事业吧。
如果答案是no,也可以折中而选,依照自我特点做出能够说服自我的选择。
当选择得以成立,未来便清晰辩驳。其实,无论是工作,还是爱情,甚至于生活当中的一菜一粥、一衣一屐、一个晨昏作息单一个日夜加班点,都是构成我们平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将就,才持久。
懂得释放自己天性的人,永远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