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学习了《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这本教材后,我读到了一个新的名词——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在百度上的解释是——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
我仔细的咀嚼了一番后觉得就是我们这里说的俗语——黑猫钻灶孔,认承鼻子黑,也就是破罐子破摔的行为。
曾经看到过很多个苦口婆心的父母,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对着自己的孩子说着要好好读书的各种理由,就包括抖音上,也在搜肠刮肚地寻找要好好读书的各种理由。
不知不觉我也步入了那浩浩荡荡的焦虑的父母的行列里去了,为什么要孩子好好读书就这么难?
我们班上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由于他的父母忙于创业,对他确实顾及太少,于是,他养成了很多个不好的坏习惯。
一般父母不怎么管的孩子,生存能力是特别强的,所以,他在幼儿园总是我行我素、谁都不怕,因为他已经深谙了幼儿园与家长的各种奥妙。
他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调皮捣蛋、惹是生非,对于班级老师的批评, 他向来都是无动于衷,以至于班上好多小朋友都直言不讳地说不喜欢他,甚至家长也说他太调皮,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他坐在一起,怕他伤到了他们的孩子。
我向来不喜欢用批评的方式和孩子交流,一来我有私心,不想因为我的批评没有把握好度而被家长误会,二来我发现我们班上的孩子根本就不怕批评,有时候班主任气的七窍冒烟,他们却低着头悄悄地笑。
每次我在那个男孩面前都用肯定和鼓励的语言,当然,不是百分百的有效,但至少有一半的时候,在他身上是能得到我想要的效果的,他和班级所有老师都吵过架,包括实习生,但他还从来没有和我干过架。
自从学习了“习得性无助”这个名词后,我在这个男孩身上发现了一些奥妙,也明白了一个班级的常规好坏并不是一件事情、一个动作、一句语言决定的,而是各种小的事情和动作、语言日积月累、慢慢形成的一种习惯。
再回头看看那些苦口婆心的父母,其实他们的孩子就是被这个“习得性无助”严重地困扰了,所以,父母越是和孩子讲道理,越是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其实我也好喜欢和小谢讲道理,讲完道理又后悔,其实那都是废话,因为我懂的道理他基本上都懂,因为他的阅读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的阅读量,每天还有老师在学校一五一十地教他讲道理。
其实孩子并不是不讲道理,而是他们的好习惯没有养成,而一个好习惯又不是一天两天能养成的,所以,喜欢和孩子讲道理的父母都是心急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一句话说出去,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为了避免孩子“习得性无助”,我们还是要多多鼓励孩子、肯定孩子,热爱学习、以身作则,让孩子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中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这真的需要耐心的父母。
加油吧!还在育儿路上不断奔跑的父母们!
此文写于20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