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作者】杜甫
【出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释义】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在古代,如果你不是官二代或者富二代,踏入仕途的常规途径就是参加科考,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公务员”选拔。伟大的“诗圣”杜甫年轻时也是个胸怀抱负的有志青年,也曾经参加科考,希望金榜题名,踏入仕途为国效力,当然,他未能高中,否则老杜在诗词上的成就可能会有折扣。
公元747年,唐玄宗发了一个“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的海选公告。
这对有才华的寒门子弟来说,无疑给他们踏入仕途多了一次机会。杜甫此时已经三十五岁了,这个年纪就是在今天,也属于大龄考生了,但杜甫不想放弃这个机会,于是结束游历,满怀希望返回长安参加海选。
唐玄宗搞这场海选的初衷是非常好的,希望能广揽天下之才,但在执行层面出了偏差。
这场考试的总负责人是权相李林甫,李林甫这个人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那就是: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
李林甫命尚书省试,对所有应试之人统统不予录取,并上贺朝廷演出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杜甫就这样不幸被pass掉了。
已近不惑之年的杜甫心有不甘,决心留在长安等待机会,开启了自己的“北漂”生涯,而且一漂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杜甫走过无数次后门,写过很多求人引荐的诗赋。希望能得到权贵的引荐,谋得一官半职,但都没有下文。
在这些求人办事的诗篇中,有一首最知名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堪称上上之作,这是杜甫写给时任尚书省左丞韦济的。
译文
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又不会被饿死的生活。而像我这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挣扎在饥饿的贫困线上。韦大人请听我细细道来:
早年,我也是一个才学出众、胸怀远大抱负、见过大世面的人。少年时期我就读了很多书,写诗下笔有神。我自认我作的赋可与扬雄匹敌,我咏的诗可与曹植比肩。很早的时候,我就博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
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我天真地认为求个功名,登上仕途,还不是易如反掌的事。求取功名后,我就可以实现梦寐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了。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无情的嘲弄了我。
多少年来,我经常骑着一条瘦驴,奔波颠踬在闹市的大街小巷。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
不久前,我又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试,谁料这场考试竟成为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骗局,在“野无遗贤”的遁辞下,诗人和其他应试的士子全都落选了。这对我的打击就好像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也好似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
杜甫觉得韦济对自己还是很不错的,把自己的诗篇推荐给百官。杜甫内心充满感激,听闻韦济当上了尚书左丞,就像汉代贡禹听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弹冠相庆,心里非常高兴,他也希望能得到韦济更为实际的帮助,但是现实的情况证明,这似乎是不可能的。想想自己在长安求人献赋的日子,杜甫自己再也不能忍受像孔子学生原宪那样的贫困了。
杜甫觉得自己在长安没什么发展,希望去外地寻求机会,但是真的准备离开了,又有点踌躇徘徊,心有不甘。他对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对曾有“一饭之恩”的韦济,是那样恋恋不舍,难以忘怀。但是又没有办法。最后只能凄然退场,像白鸥那样飘飘远逝在万里波涛之间。
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我们求人办事常规的套路就是放低自己到尘埃里,然后阿谀奉承、拍马屁、曲意讨好对方,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杜甫的这首诗,目的也是求人办事,却能写得不卑不亢,直抒胸臆,真切动人,让看得人颇有共鸣。
看了老杜很多诗,直觉老杜是个老实人,感叹他空有满腹才华,一生却叫好不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