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智者除心不除境,愚者除境不除心。
修行从“身、口、意”下功夫,意当然指心,其实身和口都由心主宰,格物、致知、诚意其实都是修心。认知我们的认知,也就是“元认知”。
内圣外王,内心是圣人,外在的表现就是王者风范。这个“王者”未必是做统治者或者领导管理别人,而是可以通过自身影响世界。
心美一切都美,心静一切都静。现代科学证明意识和物质本质一样,也就是身即心,心即身。“万法唯心”不是迷信,而是真相。
两个僧人争论风动和幡动,慧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风动和幡动是客观事实,慧能没有否定。他只是强调如果我们心不动,风动和幡动对我们就没有影响。人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就是这个意思。
《菜根谭》:“此心常看的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的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
自己的内心常保持平和圆满,这个世界也就是一个没有缺陷的世界;自己的内心常保持平和豁达,这个世界也就是一个没有阴险诡诈的世界。
智者的思维是“全方位无死角思维”,面面俱到,无不周全,就是明明德、止于至善的境界。
圆满的心无我,没有个人的角度和执着,没有偏见,所以看一切皆圆满,没有可憎之人,可恶之事,没有不公平的感觉,心态不会失衡。
就是老子说的“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超越了亲疏贵贱等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儒释道经典只是从不同角度说同一个事情。表现不一样,根本是一个。要读懂儒家可以参考道家和释家,要读懂释家可以参考儒家和道家。可以以经解经,互相印证。因为圣人的思想是兼容的,没有死角的,没有冲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