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
新课标还对语文教师提出以下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赣州的宋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八景文化发祥地的八境台、江南最大的石窟寺通天岩、因辛弃疾一首《郁孤台下清江水》而闻名的郁孤台、全国唯一的宋代砖城墙、堪称古代城市建设史上奇迹的福寿沟、洋溢着宋代人文气息的古浮桥、江西规模最大的文庙、我国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古慈云塔等,宋文化遗产为赣州贏得了“宋城博物馆”的美誉,成为江西仅有的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开发和利用赣州宋城文化的课程资源,把赣州宋城文化引入课堂,可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到每位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是培育孩子核心素养,完善孩子健全人格有效途径。
一年多来,我在对赣州宋城文化的教育价值进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尝试把赣州宋文化引进语文教学中,开展教学实验,初步找到一条赣州宋城文化在教学中有效运用的途径。
研学体验课。201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研学旅行的文件以来,研学旅行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继承和发展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但目前远距离的研学活动组织起来还是有难度,并且一学年一次的研学也满足不了素质教育的需要。赣州宋城文化有丰富的研学资源。目前“郁孤台文化街”“龟角尾公园、八境台、古城墙、古浮桥、灶儿巷”宋城文化建筑群,赣州自然博特馆,通天岩石窟寺,赣州文庙,马祖岩人文公园等地都是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研学基地。我多次组织孩子到这些地方浏览体验学习,在行走中感受文化,熏陶文化,体验赣州人文精神,对孩子内心成长有很大帮助。
文学赏析课:我们挖掘丰富的以赣州文化为素材的名文诗篇做为语文阅读教材。如诗词有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苏轼的《赣州八景组诗》《过虔州登郁孤台》《再过虔州登郁孤台和前韵》,文天祥的《题郁孤台》,王阳明的《通天岩》,文言短文有洪迈的《容斋随笔》,现代散文有徐南铁的《郁孤台之魂》,简心的《赣州血型》,彭世强的《郁孤台笑了》。文学家们描绘的正是孩子熟悉的景,熟悉的生活,这样的阅读教学更贴近学生心灵,更有实效。
文化写作课:赣州文化古迹、风俗人情、名人轶事、地方精神都是写作的素材。我尝试整理这些素材,并把广博的写作素材引入课堂。设计写作课程,引导学生运用赣州本土文化进行文化写作。激发学生写作灵感,打开思路,写出热爱家乡之情,描绘家乡之景的好文章。
活动体验课:文化体验不仅仅只在室外才能开展,也可以在室内展。我通过编演文化剧,诵读宋城文化诗词等形式,把宋城文化引入课内,让学生体验文化精髓。如我自编自导的情景诵读剧《魅力赣州》由学生扮演苏轼、辛弃疾等名人闲逛赣州,交流自己为赣州所写的诗词,由学生扮演宋朝百姓,在集市开设酒肆、茶铺、钱庄等,体验宋城繁华景象。其中很多场景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去表演。在体验中学生感受宋城文化,感受本土风俗人情。文化内涵渐渐融入学生心里。
我通过丰富的课型,充分发挥赣州宋城文化的教育功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完善学生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