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腊月初一,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不知道其它地方过年有些什么习俗,想起前几天为一本书整理的一篇小文,说的是我们这里过年的一些特定习俗,今天在简书发布出来。
春节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年就是春节,过春节就是过年。而且过年绝对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浓缩,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年俗更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
新春贺岁以祭祝祈年为中心,围绕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近几十年,又因为经济活动的增加、人员流动的加大和固有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千里归途、回家过年、万家团圆一道中国独特的风景和习俗,所有这些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中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因为地域辽阔,过年习俗既有普遍性也有细节上的地域特色,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春联)、团圆年夜饭、请神过年、守岁、压岁钱、拜年、拜神祭祖、祈福攘灾、燃放烟花炮竹等习俗。其中的拜祭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更是过年习俗中永远的主题。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根据我们这里多年过年的风俗习惯,将过年的习俗归纳收录于此,既是对咱们过年习俗的记录,也是对节日文化的一种传承。
春节,俗称过年,是咱们最为重视和盛大传统节日。每年一进入腊月门,在外居住或者是外出(打工)的人们就开始陆陆续续返乡过年;就有走村串乡卖年货的;就有卖鞭炮的了,鞭炮一响,就有了年味。春节的日子日渐临近,过年的气氛也日渐浓重起来。而到了腊月二十三,人们也真正的进入了忙年的过程。
辞灶日。在我们这里,其实春节应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俗称辞灶,又叫“过小年”。这天晚饭后,家庭主妇一般把贴了一年的灶王爷贴画连同烧纸一同点燃焚烧(也有的家庭是在年三十晚上焚烧,并换上新的),并供奉糖瓜之类意在祈求灶王爷嘴甜,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宫降吉祥”。
每年腊八节一过,各家各户都是按照各自的习惯开始做豆腐、摊饹馇、杀猪宰鸡、发面蒸糕蒸馒头,并且过了二十三,各家各户都会进入紧张的过年各项准备过程中。各家妇女聚在一起蒸年糕、蒸馒头、蒸黄面窝窝。过春节用红纸剪窗花也是域内能工巧匠,一展手艺的舞台,多为心灵手巧的女性一展艺术天赋。还要集中扫房、清洗厨具炊具、打扫卫生。各家宰猪、杀羊、煮肉、做豆腐。赶集上店,买鞭买炮、买烧纸、买香、请(不能说买)财神爷灶王爷等。最穷的人也会想法吃上一顿饺子。“谁过年不吃饺子”是域内调侃的话,也是穷人的心里话。女人修剪头发,男人理发也是春节前必须做的一件事。传说正月推头死舅舅,使腊月的理发店顾客盈门。
大年三十。时间来到了腊月三十,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一般叫年三十,也叫除夕,过年即将进入到高潮阶段。腊月三十这一天,如腊月没有农历三十,那么腊月二十九就当三十过。
年三十上午,家里的男人们要忙着打扫卫生(因为大年初一到初二早起这段时间是不能扫地的),还要忙着贴春联,挂灯笼,摆放供桌,挂族谱等,族谱一般都会挂在家中正厅的北墙中央,族谱上画有牌位状的方框,方框里按照一定长幼次序写有本家逝去的祖先的名字;女人们则聚在一起包饺子,一般是要将三十晚上、初一一天的饺子全部包完备用,还要准备上供的供品,以及中午一家人的饭菜等。
临近中午,要提前在天爷爷牌位前摆上供品,进行庄重的上供仪式。供品有神三、鬼四、家堂五之说,三、四、五是指供品的数量,所以供品的数量没有四碗的。供品有鱼、方肉、饹馇、豆腐、大红公鸡、馒头之类等,这些供品象征年年有(鱼)、大吉(鸡)大利、步步(糕)升等美好寓意。在咱们这里一是供奉祖先,一是供奉各路诸神。祖先就是本家逝去的先人,神一般则是天爷爷、关公爷、灶王爷、财神爷等诸位神灵。其中(1)天爷爷是人们心目中最大的神,天爷爷的牌位设置在正厅门外东侧的墙上坐北朝南;(2)关老爷是一家的守护神,关老爷的牌位一般设置在院门的内侧墙上,有的人家还摆放有扛着大刀的关老爷塑像;(3)据传灶王爷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灶王爷的贴画一般是在厨房灶台的上方;(4)财神爷是掌管世间财源的神,供奉的位置各家有各家的习惯。
时辰一到(一般是中午十二点左右),家中年长的女人负责点香烧纸磕头跪拜,男人们则负责燃放鞭炮。举行完上供仪式,就将供品转移到正厅中摆放的供桌之上,并一直摆放到初二送走爷爷奶奶,也有的家庭一直摆放到正月十五。
随后就是全家人就着丰盛的饭菜饮酒互祝欢聚一堂。在咱们这里,俗称的年夜饭其实一般都是吃饺子。而年三十的中午饭(也叫做团圆饭)更隆重更丰盛一些。因为人们将年三十一家人的团圆相聚看得比较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午餐,旧时有的吃上一顿大锅菜,现在还有吃的,但已经不是主菜。一家人在一起喝点小酒是必须的。
大年三十之日,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是一项重要的习俗。请爷爷奶奶(指已失去的自家的亲人,统称为请爷爷奶奶)是敬称,逝去的上辈人都写在家堂祖子上。域内以及周边几个村庄都是有上午请爷爷奶奶供奉的,也有下午请爷爷奶奶供奉的,我们是下午请爷爷奶奶的较多。临近傍晚,家中的男人们,全体出动,走出家门与同族的人一起,手中拿着点燃的香,来到村边比较空旷的地方,对着祖先坟茔的方向,抽出几根香插在地上,跪拜并祷告着: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啦,然后手拿留下的香回家,中途还要燃放爆竹之类,说是爷爷奶奶的灵魂就跟着香头之火回家了。将爷爷奶奶请到家后,就用一根棍子,横放在大门口,用线捆上烧纸,俗称拦门棍,一则拦住没人供奉的孤鬼;二则引领族人祭拜爷爷奶奶。
“祭祀祖宗不得不虔诚”这一根深蒂故的观念深入人心。爷爷奶奶请到家后,家里开始煮饺子,家中长者则先给爷爷奶奶倒上茶水。煮好饺子后,先给爷爷奶奶供奉饺子,上供时,多为家庭主妇,拜跪点纸,边烧纸边在供奉的家堂跪拜,之后再到供奉的神佛位之前跪拜。心中默念和念叨出声,不许咳嗽,不许打喷嚏,男人多负责点燃鞭炮。
旧时,年三十除夕夜,长男要陪爷爷奶奶在堂屋中熬夜,负责续香,防止断了香火,这一仪式叫“守岁”。现已用盘香代替直香,一整夜不用续香。香火不断是除夕子孙虔诚的仪式和责任,这也是域内家庭祭祖的载体。现在守岁的风俗渐少,一家人多是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絮家常,或者打麻将、打扑克、玩手机等。
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要早起,意味着早早起来迎接新春,讨个好彩头图个好兆头,也是让人们养成勤劳健康的好习惯。年初一的早饭一般都是饺子,也叫团圆饺子。早起后,家中年长的女人们负责煮饺子,煮好饺子后,也要按照先供奉祖先再供奉诸神的顺序依次上供烧纸,男人们则主要负责燃放鞭炮。供奉完祖先和诸神,一家人才开始围坐在一起吃新年的第一顿团圆饺子,而且在吃饭之前,要在自己家中拜年,先给祖先拜年,然后再拜家中长辈。饭后再去同姓家庭按照血缘关系,由近向远拜年,最后拜乡邻的大辈,去全村亲戚朋友拜年。
跪拜时,必须向祖子和宗族中长辈行跪拜之礼,去同姓乡邻拜年或外氏乡邻拜年可进屋,也可不进屋;可跪,可不跪视关系亲疏而定。但见面互说吉利话,恭喜发财、恭喜长寿,则统一为拜年用语。如有矛盾的人上门,必须笑脸相迎,意味过去的疙瘩全部解开,新年之后决不提旧账。如有矛盾的人新年不登长辈门,则意味断了年节,不再往来。拜年成为化解民间矛盾的有效方式。
正月初一为农历新年第一天。在我们这里沿袭着许多禁忌。(1)、多数家庭讲究吃素,不吃葱蒜。寓意素素净净,取平安之意。姜、芫荽为素。案板和菜刀要在年三十晚饭后清洗一遍,初一整天不再切荤。但现在有的家庭则认为无酒不欢,无肉不席,这一天也将素食改成喝酒、吃荤;(2)、禁止小孩啼哭,打碎家什,打碎了家什,得赶快说声岁岁平安之类,所以初一这天人们都小心谨慎;(3)不许说脏话,不许打骂孩子;(4)妇女忌拿针线,禁动笤帚扫地,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一般都是大年三十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扫地不倒垃圾,备一个大桶盛废水,当日不泼;(5)初一早起煮饺子时,要注意留下摆放包好的饺子的盖垫上的中间部分,吃饺子时不能将盘子中的饺子一次吃完,要留下几个,再吃下一盘,预示着年年有余等。
大年初二。初二早起,供奉爷爷奶奶吃完饺子,家中男长者和当家的女人,在供奉的祖子前跪拜、焚纸,口念“爷爷奶奶,吃了饺子,好好上山,好好修行,保佑一家老小一年平平安安”。然后拿起拦门棍,从大门口往院子里扫地,祈求爷爷奶奶多留财。同族之人在村口集合,共同将爷爷奶奶送至坟前,烧纸,并向同祖长辈分发烧纸,点燃鞭炮。
送完爷爷奶奶,初二上午开始走亲戚拜年。一般初二拜新亲,新媳妇娘家兄弟和同宗族兄弟,先来拜见新娘公婆。之后新女婿陪新媳妇回娘家拜年。公婆要为亲家置办四色礼。三年之内娘家人要请来同宗族人作陪,以劝女婿多喝为乐,女婿多喝,以不喝醉为界。第一年,新女婿要在酒足饭饱后,早回家,不须久留。
没有结婚的少年和年龄较长的男人则先到娘舅、娘姨以及姑姑家拜年,姑奶奶、舅爷爷也算至亲,其次再去同事、同学和朋友家拜年,舅、姨、姑多则安排酒饭招待。故城人有“老表亲辈辈亲”之说。姑表亲辈辈亲是故城人拜年的风俗。“拜年拜到初七八,也没豆腐也没有渣”从这句调侃的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域内居民拜年集中到初二到初六的五天之内。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交通条件也好了,人们拜年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了。
破五。初五放鞭炮寓意为“崩穷”,吃饺子求一年之大吉,还有“破五”之说,寓意这一天办事要特别谨慎,不能打坏家什。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俗称“过十五”,又称上元节。出嫁未过3年媳妇,须回娘家“过十五”。 十五晚上,家家吃元宵。饭后,挂红灯、猜灯谜、放焰火。屋内屋外,点燃蜡烛,院内亮亮堂堂,孩子们挑着灯笼,到各家跑来跑去,谓之闹元宵。十五晚上放花、放焰火等。
正月二十五把囤打。正月二十五,旧时正月二十五太阳升起前,百姓习惯在院中,撒几个锅底灰圆圈(俗称打囤),囤中心以砖压五谷杂粮及钱币,以示钱粮满囤,日出后将钱粮收起。还有的在灰圆圈一旁在打两条直线,几条横线,象征着梯子,寓意囤高。中午燃放鞭炮、吃饺子,此俗较盛。
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相传为“龙王”上天之日(俗称“二月二龙抬头”),上年雨水停止后,“龙王”休息,今日“龙王”抬头上天,准备下雨。 男人须剃头,以兆“剃龙头”之吉。二月二这天,多数人家有吃饸子或者饺子的习惯。
过了农历二月二,人们过年的心境已渐渐消失,过年的气氛也己渐渐淡去。人们见面也不再说拜年之类的吉祥话,时令也已经是六九七九,一年的劳作忙碌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