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节目时变,圣人夫岂不知,但不专以此为学。而其所谓学者,正惟致其良知,以精审此心之天理,而与后世之学不同耳。大道理明白了,小事理却混淆了;事理上分清了,行动起来又糊涂了;行为上不离规制,事理上又有了偏离。这些都是不能“致良知’”的原因。心里有了良知,处事为人便有了衡量长短、方圆的规矩。什么是良知?良知是心之本体,是天地自然之法则。良知唯在心中致,离开本体之心则无良知可致。圣贤致心不乱,自然良知显现;良心显现,便有了处事的法则;有了法则,事事理理自然清楚明白。
致良知是自己去呼唤自己的良知,是自我的呼唤,通过反思去呼唤,思索。反思,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观点、意识、思维进行自我的内审,即知行合一,良知本身是知善知恶的,毫无遮掩的展现在自己面前,反思的自我才是致良知。反思的过程就是诚意,合乎良知的就是诚,不符合的就是不诚。正心是通过表达自己的时候事物各得其所,也就是致良知。是自知自明,表达了主体性的自我。如镜子能照物,各种各样现象的价值真伪就有了确切的体现。摩镜子即意动,在动的过程中,良知马上就知道是对还是错。致良知更是人的身、心、意、知、物全部融为一体。
天道是善的,原本状态是好的,恶是如何产生的呢?人的本质是善的。但人有物质的躯体,是要通过物质来滋养的,对于外在的物质是要追寻的,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因而就产生了人的欲望。对于物质的欲望扩张是人的本能,是无所谓善无所谓恶的。当欲望超过了界限时,就是恶的了,就需要致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