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气

          从幼儿园读书到毕业后进入高校工作至今,角色虽从学生转变为老师,但我却始终未曾离开过学校。生活在师生关系里多年,如果此刻要离开学校这个环境,心里居然会升起某种恐惧。       

        研究生快毕业时,导师给我的评价就是过于学生气。导师是属于社会活动家的类型,经常有一些校外人员的交际与应酬,而我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此类场合。也许是基于此,导师才有类似的定论吧。

          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学生工作,年复一年接触的永远都是18-22岁的大学生,一路陪着他们一起成长,一起笑着看他们走入大学,一起哭着送他们告别校园迈入职场。一晃至今,和学生年龄差距最大竟也已差一轮到了12个年岁+了。工作中应对的更多问题也是这个年龄段所独有的问题,更多体会的也是这个年龄段的感同身受。所以,以致领导偶也会用学生气来形容有时不够职业化的我。

        我一直很好奇,大家所说的学生气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气质类型?而学生气真的是一种需要彻底在职场消除的气质吗?

      特意百度百科一下,居然没有正解。那么,姑且由我来猜测和寻访一下。朋友圈发问,你使用学生气时想表达的为何意?得到的竟然皆为清一色褒义词的解释。

        首先,学生气意指此人无论是不是学生,但看着却似学生。所谓学生,即老师的对应面,至少在年龄、长相、学识或资质都不及老师的成熟与老练。

        既然是学生气,那自然言行举止多半具有学生年纪上的那种年轻、青春、天真和不谙世事。学生因缺乏社会世事的磨练,显得更为单纯、幼稚和善良,没有通达人情世故的城府,没有阅人无数的沉稳与淡定,没有看人说话明辨眼色的能力,没有谨言慎行的自我约束力和情绪控制力。凡是学生因年轻或资质尚浅而欠缺的不足深深地蕴含在学生气三个字里。

        可是,不也正因为学生气,才会有似学生在寻求问题答案的本源时,所具备的那种事事较真、凡事探究的不断求真求索的精神吗?这种纯洁、上进、守善、尚美,难道不也是年轻的学生们探索未知世界时可以具有的美好吗?

        在人生浩瀚的知识与世界广袤的未知面前,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一枚尚需学习的学生,在寻求知识和探索未知中,谁人又不会难免冒出一点令人可气却也可贵、可笑却也可取、可叹却也可爱的学生气来呢?

        在前人的经验中,后生们总是显得学生书卷气,只有来自书本的可怜阅历,怎及前辈们真知实践中来得老道与沧桑,正因此,常常会听到那些前辈们指点后生说道:我走过的桥食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吃过的饭都要多。

        可人生的道理从来都是亲身经历的绝对比听过的来得更让人痛彻心扉感同身受。何况现如今和将来的世界,恐怕都不是前人们所曾去往过的曾经,对所有人而言,也许都没有所谓的经验可言,那又何谈谁为师谁为生呢?

        当然,所谓尊师重道,作为学生,自然是要尊重师长与前辈的,只是这种尊敬,如果仅仅是因为某种来到世界的资历或年限够久远,而非真正意义上明辨是非的可敬可重,那么,有时学生气一点未尝不是好事?最起码,那一点学生气,还有一种求知若渴的敬畏,好过好为人师的蔑然。

      象牙塔早已不是当年的象牙塔,而所谓的师生,随着教育的市场化,老师未必还是当年的老师之意,学生也未必还是曾经的学生之义。如若有人还用学生气来形容我们,我们也不必急于心有戚戚焉去纠正与改变,也可以自行思量一番,再来看看这一学生气是否值得有所保留或修改。

        今日,做了一个有些学生气的决定,花一年的时间离开校园去挂职,感受一下校园外的职场生活,不知再次回归时,身上的学生气是会脱掉一些还是更加裹足向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