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推文,讲的是流量时代,企业该如何更好的运营。
首先,企业应该明白一点,自身的品牌很重要。
一旦成功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很多打工人都会冲着品牌去。
比如互联网大厂和刚刚成立的小企业,两者对比一下,大家肯定愿意加入互联网大厂。
因为品牌响亮,有安全感。
而且不少大厂也会将一些福利强调一下,比如特别好吃的食堂,特别厉害的同事,非常整洁的环境......再说一下团队氛围,和谐的就像一个天堂。
与之相对的是一些小企业。
工资可能没法定期给,加班也没有加班费,社保公积金压的最低,团队氛围的确和谐,毕竟人就两三个,还都是自家亲戚。
可不就是比哪,败哪。
这就是让许多打工人指名道姓要大厂的真实原因。好歹工资给力。
其次,企业想更好的运营,本质上也离不开“深度分销+抢占心智”的这种底层逻辑。
这个底层逻辑有两项反馈的指标:渠道渗透率和心智渗透率。
如果一家企业能让许多官方媒体频繁报道自己的好,而不是自己在那说好,会让员工的自豪感更强。
心智渗透率就是让员工觉得自己在公司里,拥有了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还是员工特别喜欢的。
举个例子,一说到自己是新东方的,大家都会认为你的英语肯定很棒。
一说到你是苹果公司的,大家都会觉得你很牛逼。
大众总是会陷入一种诉诸权威谬误,也就是仅仅依靠权威、资历、职级、头衔等去看另一个观点或主张的质量。
比如我之前也犯过这样的错误,遇到一位编辑,他说自己在头条号有10万的粉丝,也成功变现过。
我就潜意识的觉得,这人肯定在写作方面很有心得体会,是个大神。
但后来看了账号,写的都是关于明星的桃色新闻。而且一看就是流水线生产的,没有半点信息增量。看了只会让人觉得浪费了时间。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大家都容易被表面现象所欺骗。
包括我遇到的个别销售,他会不断的强调,跟我的朋友很熟悉,然后我朋友一直非常认可他的品牌,本质上就是希望利用朋友背书,让我觉得这样东西靠谱,为此买单。
人总是会因为自己有一些好感,而做一些傻事。
还有的人特别擅长包装,喜欢说全网粉丝有多少个,绝口不提自己有多少个账号,每个账号平均下来可能就一两千,也不提自己阅读量到底是几百还是几十。一旦抽丝剥茧开来,还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不过最后能走长远的,一定是扎扎实实把内容做好的,不是那些心术不正的。
当然有些人做的就是短期收益,就当你是韭菜,割完一次就跑。
最惨的还是当韭菜的那一拨人,这边被割完以后,那边又被割,到最后遍体鳞伤,还是不知道问题在哪。
他们急于去学习,但不认真地找老师;急着结婚,不认真地考虑伴侣到底合不合适;急着赚钱,不认真地考虑赚钱的环境是否有毒......
最后匆匆过完了这一生,没半点让他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