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前段时间的一份排雷书单,《巴夭人的孩子》成功躺枪。这次选择这本书写书评,原以为可以洋洋洒洒写个上千字。真正动笔的时候卡住了,因为听了各种声音反而听不见自己的声音了。在截稿来临之际,决定把耳朵关起来,听听来自内心的声音。
“我不知道什么叫天堂,我只知道我生在这里,这里是我的家”,这句话让我想到年少的自己,总喜欢到处溜达,用各种方式:坐绿皮火车、骑车、搭顺风车。向往着风景美如画的人间天堂,想要试着过当地人的生活,可是短短的三五天根本达不到了解的效果。匆匆拍上照片,继续赶往下一站,当地人依旧按着自己的节奏生活,我不曾引起一丝涟漪。
知道这本书是源于被孩子要求连续读了大概半年的《寻找鲁冰花》,也是第一次接触摄借影图片来传达的图画书。既然孩子喜欢看,我就继续找寻类似的图画书,找到了比《寻找鲁冰花》更早出版的《巴夭人的孩子》--彭懿老师第一本摄影图画书。看书名时不免让我产生疑问:巴夭人是谁?为什么要写他们的孩子?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吗?再看看封面,三个孩子坐在独木舟里划船,如果不注意看右上角的水波会让我以为这是山寨的“天空之镜”。划船的孩子难道就是巴夭人的孩子?如果你也有跟我一样的疑惑,那就继续翻看内页。《巴夭人的孩子》用真实的图片给我们展现了一部分巴夭人的生活。他们的过去:“爷爷说,我们是漂浮在海上的游牧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蓝色的珊瑚海上”。他们的日常:男人们出海捕鱼;女人们烧火做饭,喂奶带娃;孩子们自由玩耍。他们的未来:“奶奶说,等我们长大一点,就会跟爸爸一起去打鱼”
这本书孩子喜欢看吗?答案是肯定的,三岁半的孩子她没法了解更深入的问题:为什么他们会生活在海上,他们如何接受教育,他们是不是跟放羊人的孩子一样世世代代“放羊-长大-结婚-生娃”如此循环。她关注的地方是:这些孩子们想要游泳从窗户上跳出去就能到一个大泳池;他们玩耍的花样跟她平时玩的太不一样:跳水、打水仗、爬树、荡秋千、划船。
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有看到纸上纪录片的感觉,特别是跟之前看过的一部纪录片《A day in life》有些类似。不同的是《A day in life》包含的内容更多:生老病死、酸甜苦辣、和平战乱、贫穷富裕,所以适合给有一定生活阅历的成人观看。《巴夭人的孩子》呈现的主要是童年的快乐,对孩子来说更合适。
我之前买书对于“彭懿”翻译的书就感觉有了质的保证。但是自从出了龙岗某名师事件以后我就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带着名人光环在选书,而忽略了客观性。
看完以后的疑惑也不少,主要是作者如何完成这样的记录。是像记录片一样跟拍吗?还是会有摆拍?印刷成册怎么保证作品的还原度。为什么不拍成纪录片。了解了作者制作的背景以后感觉:图画书背后的故事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