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不爱看新闻的假新闻系学生,如果不是因为“她”,我都不会去主动关注两会内容。
这位《第一财经》女记者遵循真听、真看、真感受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表演系统,最后那一甩头还运用到了布莱希特表现派的张狂和对规定情境不拘一格的深刻理解。凭借极其完美的表演功底,在极短的时间内引爆朋友圈。两名女记者的身份、从业状况、表情包以及五花八门的谣言,不断刷新着。
“大场景”下的花絮
网民对此次事件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互联网语境带来的新的消费场景。场景时代,网民对日常生活中富有戏剧性的“花絮”投之以注意力,导致了一场因“小表情”博来大注意的海啸式释放。互联网如同一个看不见的放大镜,给每一个小的事件无限延伸,不论是严肃的代表大会,还是可供娱乐的事件,万能的网友寻找着每一处能够消费的场景,不断发酵之后引来围观。
“花式”引申为哪般?
在此之前,每一次爆炸性的热点如潮水一般,来的猛,去得也干净,网友往往在很快之后就毫不留情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了,屡试不爽。
此次不然,由于“两会”的政治性和严肃性,这次的“花絮热点”中每一个表情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含义,如此“上纲上线”的解读使得这件事由小变大。与梁相宜相关的文章和评论在网络上被屏蔽删除,一夜之间,相关她的帖子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也是网友们没有料到的。
每一次“莫名其妙”被和谐的背后都有一批“好奇心”“想象力”强的网民,也有一个监管严格的审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