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已成为一个社会互话题。有幸参加这本书的读书会,作为第四章的领读员,我有以下的一些体会,在此分享给大家,也欢迎简友们参与讨论!
第四章 欺凌者的内心世界
本章主要阐述欺凌者的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及原因要素。对他们来说,通过与他人的无数次互动,有些人开始相信,欺负他人不仅是应对世界的一种恰当方式,而且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
想了解这些孩子的内心,帮他们做出更好的选择,必须换一个视角。正是他们的人生经历和遭遇,把他们塑造成了一个需要欺负别人的人。
从社会支配理论看:欺凌现象是社会群体自身组织方式的自然后果。弱势群体对强势群体有着一贯的顺从性,所以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无条件的关爱至关重要。
人类的先天需求,包括安全、自主和掌握、地位个人空间、关注更广泛的社群(大环境)的关联、依恋关系、能力与成就、意义和目标、与心理健康的联系。这些和欺凌行为联系是密切的。
除此之外,环境、损伤和知识也是人们满足自身需求道路的障碍。比如说缺乏安全感是他们选择欺负别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孩子的安全感也会因为父母的教养方式缺乏一以贯之的原则,经常朝令夕改。
欺凌者的一些想法,有时是为了分散注意力,缓解自己的抑郁,为了消化内心的屈辱,应对失望。一些学生会通过其负别人,建立自己的社交地位。
女生和男生都会成为欺凌者,各自目的不同。但都和权力约会及家庭地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孩子们会被动的去面对自己家庭地位中的改变而带来的心理落差。
成年人需要帮助“小恶霸”们做出其他选择来阻止欺凌行为。利用同理心,通过理解他们来改变自己对他们看法和态度。我们要教给孩子们正确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对于施教者,我们不但要帮助那些和支持那些受到欺负的孩子,也不应该放弃那些欺负别人的孩子。
讨论话题:做为成年人,我们应该对欺凌者采取哪些切实有效的办法,来改善这一校园问题的升级延续?
欢迎各位关心教育的同仁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