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法国有一部叫《阿德尔曼夫妇》的电影上映。该影片讲述了著名畅销书作家维克多与妻子莎拉,半个世纪的爱情婚姻故事。
影片结尾处,记者提出一个疑问:维克多与莎拉是否在一起,对他的作品有很明显的影响,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写作风格。这时,莎拉才揭示,维克多和她在一起的作品,几乎是她执笔完成的。
这似乎说明畅销书作家的作品里,藏着他的写作指纹,就是这指纹,将他与其他作者区分开来。
这,究竟是巧合还是普遍存在呢?
有个叫本•布拉特的人,曾经给《哈佛讽刺家》、《石板》、《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等多家媒体撰稿,热衷于数据分析,曾将这种大数据分析广泛运用在音乐、影视剧等多个艺术领域。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这本书,正是他将这种数据分析法在文学作品上的应用。在这本书中,本•布拉特将大数据统计的方法,瞄准了那些著名畅销书,先后分析了1500多部作品,用数据说话,找出畅销书作家的写作模式,研究畅销书写作的秘密。
文字是感性的,数据是理性的。当感性遇上理性,畅销书的写作秘密,变得有迹可循。
布拉特不仅解答了本文开头的疑问,他还从全新的视角,分析了这些畅销书作者,之所以能够写出优秀作品的一些小秘密。
01 简洁不代表简单,那是精益求精的结果
著名画家齐白石的画作,一向以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著称。他曾说:“艺术创作宜简不宜繁,宜藏不宜露”。
海明威说:文学作品应该留下最核心的内容,其余部分尽可能精简,过于繁复的词句,反而会损害作品。
本•布拉特分析了他近百万字的作品,发现他最好的作品,是那些使用副词最少的文章。这是否说明,使用副词越多,作品越受欢迎呢?可纳博科夫最受欢迎的作品《洛丽塔》,是他使用副词最多的作品。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些备受赞誉的作家们提出的写作建议,通过大数据分析,有些建议,只是作者个人偏好,无须落实到自己日常写作习惯中。与其重视这些建议,不如看看这些建议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更为重要的东西:注意细节的写作态度以及作者的专注度。
那些看似简洁的作品,体现了一个作者,对词句的用心良苦。往往,他们会花费大量时间,删除那些不必要的词,仔细推敲每个词和标点符号,认真打磨自己的作品,努力让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完美。
02 擅于写好首尾
本•布拉特提到这样一个故事:有读者问小说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最喜欢哪部书的开头?她的答案是来自经典文学作品《白鲸》的第一句话:“叫我以实玛利”,在她看来,这句话饱含力量。
以实玛利出自《圣经》,通常指代遭遇唾弃的人。用这个名字,奠定了一个故事的基调。布拉特指出:几乎所有写得最好,或最有标志的小说,第一句话都包含了这句“叫我以实玛利”。
又比如纳博科夫最受欢迎的小说《洛丽塔》开头是这么写的:“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
这些作品的开头,都有一定的独创性,给人带来震撼,吸引读者继续往下读。
与之相对应的文章结尾,同样重要。世界经典名著《飘》以一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结束,成为与费雯丽饰演的斯嘉丽一样,令人念念不忘,回味无穷。
不仅经典名著,流行小说家们更深谙好结尾的益处:结尾留下悬念,很有用。饥饿游戏等系列小说因此卖出了数百万册。
03 自带指纹,揭秘历史疑云
《联邦党人文集》被誉为美国宪法的圣经,其中有12篇文章的作者没有注明。1804年,汉密尔顿在一封信里,认领了这12篇文章的作者。但13年后,麦迪逊则声称自己才是那12篇文章的作者。
一时间,众说纷纭,成了美国文学史上一场疑云。
直到1963年,两位统计学教授通过对写作风格进行量化,运用概率分析,指出实际作者是麦迪逊,才使得这一场长达两个世纪的纷争,得以平息。
那么,这和《阿德尔曼夫妇》里所说的,是巧合还是暗藏着某种联系呢?
布拉特搜集了50位作家、600部作品,成立数据库。然后随机挑选了一部样品,与数据库里的作品对比分析,能够轻易找到样品的作者,正确率达99%。
由此,布拉特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个作家在写作过程中,会有自己的用词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即使是文章类型改变了,隐藏在文章里的风格指纹,会将其与他人区分开来。
这些隐藏在畅销书里的秘密,看起来并非高深莫测。那么,对我们日常写作,有哪些启发呢?
第一,态度决定质量,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如何写出受欢迎的爆款文章,很多人都会说:多输入多输出。
其实,好文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海明威曾说:一切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输出再多,如果不懂得“五篇文章各写一遍,不如一篇文章认真改五遍”的道理,也是白搭。
曹雪芹呕心沥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就了一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海明威曾经针对《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39遍。
修改自己的文章,虽然过程会比较磨人,但修改也是一种学习、提高的过程。在修改过程中,使得我们对文章的遣词造句、逻辑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通过大数据,我们看到畅销书作家对自己的作品,秉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才成为经典名著。
大师们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
第二,擅用滑梯效应
文案大师约瑟夫 休格曼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广告文案中,所有元素的目的是让人读第一句话,第一句话的目的是让人读第二句话……..以此类推,好的文案就是让人从头读到尾,就像人坐滑滑梯,不能停止,只能一滑到底。
这就是著名的滑梯效应。
写文章亦是如此。狄更斯的《双城记》开头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是不是让人眼前一亮?
给文章写一个好的开头,可以用故事、案例或痛点吸引读者,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读下去。好开头,不仅能够产生滑梯效应,还有打造爆款文章的可能性。
第三,精准定位,打造个人品牌
说起言情小说,一定绕不开亦舒;谈起推理小说,就不得不说东野圭吾。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在这个细分创作领域,都累积了数量庞大的读者群,已经形成了个人品牌,以至于似乎只要是东野圭吾的小说,就一定会畅销。
可见,个人品牌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他们精准定位了自己写作方向,还因为他们的作品中,有着非常鲜明的特征,辨识度极高。
虽然写作初期,我们会模仿优秀文章的结构、行文方式,甚至遣词造句,但总会留下属于我们自己独特的用词规律,本质上仍然和模仿者不一样。
所以,在写作过程中,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专注、持续深耕,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打造个人品牌。
大数据帮我们找出了,那些藏在畅销书里的秘密,让我们在写作的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写作不易,持续深耕,潜心创作,才是写作人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