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共分上、中、下三个层次,这在宋词中并不多见。但并未脱离稼轩词的叙事、写景然后加以抒情的特色。
上片写作者泛扁舟乘兴离江渚至南浦这段旅程所见所闻。首句“冻云黯淡天气”,交代了作者本此出行的时令,初寒的冬天。天气情况,天云黯淡,风雪欲来之前的景象。
第二、三句“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本次作者出行乘坐的是一叶扁舟,刚刚登舟之际,“乘兴”表明作者兴致很高。同时,也交代了作者出行的起点“江渚”即江边。从上文交代中,我们可以得知刚出发之时,作者心情还是比较轻松愉悦的。
第四、五句“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这两句形象描绘出这一段行程的地势险峻。江岸两侧重山峻岭,万水奔腾浩荡,吴越之地溪流都交汇于此,水深流急,奔腾不息。
第六、七、八句“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写乘舟到了水流缓慢的路段。江面渐渐宽阔,水流开始变得舒缓,已不见波涛汹涌、漩涡萦回的景象了,恰在此时又偶遇顺风乍起。在江水舒缓的江面上,又有顺风助力,船家在激流中紧绷的精神终于可以放松了一点。以改手忙脚乱应付恶浪与漩涡的紧张神态,有时间与往来的商旅打着招呼。此处作者处理得非常贴切,又合乎情理,让读者有若身临其境感觉。
上片结尾两句“片帆高举。泛画鷁、翩翩过南浦”,此两句紧承上文,连接紧密。恰遇“樵风”,因此所有小舟上的风帆都高高撑起,船首画着鷁鸟的小舟飞快地驶过南浦。
中片紧承上片,继续描写作者视野所及范围内沿途所见所闻。首句“望中”至中片尾,都是作者沿途所见所闻。中片前三句“望中酒旆闪闪,一族烟村,数行霜树”,作者站立船头眺望沿岸风景。岸边酒店林立,为了招徕商旅酒店旁高竖旗杆上“酒旆”迎风飘舞;一堆一簇被烟雾笼罩下的村落时隐时现;近前岸边,数行遭风吹霜打过的树木快速地从笔者眼前匆匆闪过。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这时也是傍晚时分,渔民们用木棍不停地敲击着船舷,一边驱赶着鱼群一边随着西坠的落日在暮色中返航归家。
暮色之中,“败荷零落,衰杨掩映”,一片初冬荷花残枝败叶横七竖八凋零于水面;岸边只剩枝条随风袅枭的杨柳倒映于近岸水中。所望之处满目都是初冬万物萧瑟的景象。
“岸边三三两两,浣沙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就在作者愈感凄凉之际,岸边三三两两的在江边洗衣的农家女,进入了笔者的视线之中。只见她们极力规避着商旅们投来的探寻目光,面带羞涩和微笑相互谈论着什么。此段描写形象逼真,让读者有若亲临之感。
中片继续叙写沿途的风景与村落、“浣沙游女”。通过“浣沙游女”,作者又此想到自己深阁中的恋人。承上启下,为下文起到了铺垫作用。
下片着重抒发作者离情别绪。“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到此因念”起到连接上下文的承接作用。“因”,是于是或者就的意思,到此时想起了不应该轻易离开了那温馨的闺阁,不应该轻易与自己妻子别离。如今自己像浪花上的浮萍漂泊不定难以驻足。
“叹约后丁宁竟何据”,“何据”就是有什么凭据。叹惜离开时妻子反复叮咛的早早归来的约定有什么依据,表明了作者面对难以主宰自己命运的现实环境的深深无奈。
“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面对眼前凄惨的景象和满腹的离情别恨。作者只恨年根将近,客船都将停运,自己难以返回家中与自己亲爱的人相聚的凄凉心情难消。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凝望一望无际的汴京之路,作者禁不住悔恨之泪涟涟。
最后一句“断鸿声远长天暮”,作者把自己比作离群的孤雁,在暮色茫茫的天空中孤独凄惨哀鸣,那凄厉的哀鸣声传的很远很远。
词人前两部分重点叙写离家沿途遇见的人与风景。从启程时,兴致勃勃,观赏千山万水,越溪水深流急;到下游水阔平缓,顺风突起,船家们悠闲地与往来商贾频频打招呼,小舟“翩翩”而过南浦,作者若未躬身亲历难以写出如此贴切的内容来。
中片描写“酒旆”“烟村”“霜树”“渔人鸣榔”“败荷”“衰杨”与“浣沙游女”,刻画地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特别是对“浣沙游女”的“避行客、含羞笑相语”描写得惟妙惟肖,作者对浣沙游女一颦一笑的描写,刻画得生动形象,堪称妙笔生辉。
下片初写后悔自己不应该轻抛“绣阁”,导致目前成为“浪萍”;感叹归约“无据”,只恨“岁晚”归期难成;泪眼朦胧,难以望断汴京遥遥无际之路,可怜自己已经成为暮色中难以找到方向的一只能无助哀鸣的孤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