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亲自把自己的名字记下
历史是前人过往的记录。
人最怕历史把自己忘记,所以千方百计、想尽办法让自己留名于历史。
曾侯乙也一样,“官职”留下还不行,还得——名留史册!
名是父母所赐,故言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曾侯乙自己留名,证据就在曾侯乙墓中,铁证如山。
史载:周武王(姬发)王天下后,封姬武之地为“郕邑”,故世人称姬武为“郕叔武”。
而曾侯乙墓可以确证:
周成王(或周康王)时期,郕叔武另被封为“曾国”国君,亦是周之“曾国”第一任国君(这里的“第一任”是指,周立国王天下后所封“曾国”的第一任;而周前,“曾国”早已存在)。
周之“曾国”第一任国君曾侯乙,遗物铭文、史料称之为“太叔”、“西宫”、“伯宫”、“南公”、“穆西”等。
曾侯乙墓中,姬武避王兄“周武王”名讳“武”,故在内棺上用“止戈为武”(图)来宣示其“武”之名。
楚地对应翼(鸟)星,为将军星;墓中大量的兵器存在,这与姬武的身份、名号相符;墓中有“郕”戈,而其它地方出土的遗物有“元(原)武元(原)用戈”,亦可证明姬武的身份。
曾侯乙墓中,郕叔避其王侄周成王名讳“成”,其亲作“终用”物,上用“盛”形器象形其音“成”(即用“盛汤器、盛饭器”形音表意)。
这些“证据”的存在,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