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当八零后成天嚷嚷着,时代已经让自己被同龄人远远抛弃时,却没留神,九零后已经悄然站到了人生舞台的中央。
尤其是昨天看了《生活需要节奏感》这本书。越发感觉到,九零后是比我们更会生活的一代人,原因是他们的人生,吸收了更多八零后以及前辈的得与失,活得更加通透。
当八零后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走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就已经充分体会到历史就像钟摆,身临其境才能亲历历史的样子。
回首八零后成长走过的路,可不就是见证历史一次次奇迹的现场直播吗?
很多年前,当八零后第一次成为醒目的社会标签,为一个群体画像时,就注定他们会是不同寻常的一代人。
作为父母亲是双职工,为主力家庭的童年成长时期,大多数八零后都是脖子上挂着钥匙,自己一蹦一跳地放学回家,被称为“钥匙娃娃”的一代人。
在那个还不流行补习和课外辅导班的年代,家长们似乎也能接受孩子们“平庸”,“散养式的教育”也不是父母们的刻意而为,而是生活和工作的忙碌,自然形成的模样。
那时,没有什么育儿专家或者老师们的喋喋不休,我记得中学时,我们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的老师,他们自己的孩子,很多并没有在学习上大放异彩。
那个时候,人们似乎更相信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就算成绩不好,也不是说人生就无路可走。
当然,在学习上的“自然散养”,并不代表着父母们对孩子其他方面没有要求。
工作后,这代人赶上了房改,于是乎,买房这件事而成了压在八零后头上的第一座大山。
好在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亲还能把家底都拿出来,这种援助,顿时让八零后的人生进度条拉快了好几个档位。
这群大多数为五零后、六零后的父母,可谓是见过太多的大风大浪,他们对孩子没啥过高的期待,就希望孩子平平安安,过好小日子。
房子也有了,家庭条件差点的家庭,父母亲们也能东拼西凑把房子的首付或者首付的一部分拿出来,当然父母们也有言下之意:“孩子,好歹你也成个家吧,我们也就真正放心了。”
于是乎,还没弄明白爱情婚姻到底咋回事的八零后,脑袋一热,纷纷成了家。没成家的,听说被父母催婚都快得抑郁症了。
只是,渐渐地,八零后成为了离婚再婚的主力军。
父母亲们又纳闷了,现在年轻人的婚姻都成儿戏了?
其实,这本来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余生还长,明明不幸福何必隐忍装成没事?
我倒不觉得,自己周围那些离婚的八零后朋友都是把离婚当儿戏,毕竟涉及到财产分割和子女归属问题。
好端端的一个家,说散就散了,孩子还没长大,经济上又损失的一大笔,真心肉疼。话说,一般走到离婚这一步的,早都被感情伤成内伤了。
02
比这些明面上的伤害,更让人心疼的,是一群每天辅导学业的八零后父母。
一不留神,八五后的年轻人都自称老母亲了。大家对生活和工作的焦虑似乎又有了新的转移阵地,那就是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
有母亲恨铁不成钢,辅导作业把自己气成了心梗;也有父亲手持甘蔗,考好了内服、考差了外用,眼睁睁就和亲骨肉变成了“欢喜冤家”。
大家似乎都觉得八零后这一代父母,简直是戏精加杠精,哪里有这么夸张?自己还没长大,就已经成了对孩子们有殷切期待的父母。谁又知道八零后的苦呢?
第一批八零后已经在奔40岁的路上不回头了,如今各大公司却都又有招人门槛为35岁的年龄限制。
一旦公司下岗、裁员,马上自己就会面临房贷诸多生活压力,这一刻,就只恨自己当年读书少。
愉快的童年过完,到了中年如此疲惫。在内心中生出深深的恐惧,生怕孩子到了自己的年龄,连生存的能力都没有。
如今八零后的父母,已经有了对子女“精英化培养”的意思。数量,不是大多数人比拼的标准,质量才是比拼的关键。花钱投资教育,都是在咬牙坚持的事。
眼瞅着父母亲又老了,照顾老人的重担也压在了自己的肩头,当八零后成为在生活中奔波,努力爬坡上坎的一代人时,谁又比谁会容易多少呢?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九零后又是如何做的呢?
03
《生活需要节奏感》的作者李思圆,这个温柔可爱的九零后女子,用自己的方式,给出了属于九零后的生活标签。
最让人惊奇的就是,这竟是一种没有什么刻意标签的生存状态。说九零后佛系也好,自在也罢,我倒感觉到今天的九零后,似乎成了活得更明白的一代人。
她们不会轻易的让感情冲昏自己的头脑;在遇见有钱人之前,先努力让自己变成有钱人;同样,她们也跟父母亲保持着相对的距离,亲密无间但又保留自我界限;更不会轻易同意,父母亲拿钱为自己购买房产等大宗投资。
因为她们太清楚,一旦享受这样的资源过多,自己的人生就会被牢牢的捆住,得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一切,总会变得自己不喜欢,却又要活成父母期待的样子。
我以前的助理,就是个95后的姑娘,她和她的大学室友,宁可毕业以后,几个同学共同寻找更低价格的合租房,也不愿意接受父母亲给予的额外馈赠。
一方面是觉得父母亲年纪大了有花销,本身父母也不容易;另一方面,觉得自己进入社会后,就得靠自己来打拼。“年轻的时候不吃苦,难道等老了再来吃苦吗?”她们的语气自信而坚定。
最让我惊讶的是,这些姑娘都没有着急去交往男朋友,大学独自忙忙碌碌了四年,毕业以后马上投入工作,又是一副拼了命干的样子,根本没有什么时间留给可以交往的人,而是留给了自己很多独处的时间。
她们的婚恋观,和八零后相比,果然是完全不同的状态。比起把自己的未来交给其他人,不如交给自己更放心。我在思圆的书里,看到了九零后姑娘婚恋观的样子。
感觉到这一代的九零后,不再渴望激情四射的昙花一现,反而更渴望细水长流的长久陪伴。
她们会在进入婚姻之前,就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伴侣,他们从父母辈以及七零八零后身上,借鉴到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似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她们也比谁都更清楚和理智,知道未来很长,陪伴自己最长久的那个人,终究是自己。爱情和婚姻,都不是自己在前进路上行走的必要条件。
当然,正好遇到惺惺相惜又彼此懂得对方的人,则会顺其自然的走入这段亲密关系。
九零后是更冷静的一代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在那时处在同样年纪的八零后,多了几分思想的成熟和处事的老练。
思圆这本书的书名《生活需要节奏感》,本身就很戳中人心。忙忙碌碌的我们,常常会忘记生活本身的意义,忽略生活自带的质感,用尽全力奔跑的同时,身边的所有美好就这么轻易错过了。
究竟是得到得多还是失去得多呢?
我想如果没有节奏感的引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生活都会是混沌和焦虑的。
“大自然有其节令、时日和年岁,天下的万事万物也有其规律规则及秩序。人活在这个世上首先要遵守大自然的法则,顺应时代应有的变迁,然后才能在天地之间,打破自我局限,重塑自我格局。”
当你被思圆的话吸引时,她会理性的告诉你:“当每个人不顾一切的向前奔跑时,也许会先倒在快要成功或初见成绩的那一刻,生活突然在一夜之间坍塌,那个时候再去修复和调整,可能已经晚了。”
这就是聪明而理性的九零后,她们不会盲目把别人的速度和方向,当成自己的人生标尺。
只在心里笃定地认可自己活在当下的意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专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然后选择自己能承受的,承受自己所选择的。”
思圆的书里,这样温暖的话语随处可见。如同一个深夜里陪你聊天的闺蜜,给自己壮胆的同时,也给了别人希望。
我觉得这样的一本书,对治疗当下的焦虑,是一味真正的解药。
找到生活的节奏感,才能让自己的一生走的坚定而从容,拥有无悔的浪漫:“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就像三毛所说:“学着主宰自己的生活,即使孑然一身,也不算是太坏的结局。”
如果最坏的结局,你都已经做好了准备,那么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事情能真正难倒你呢?
这可能是九零后,告知我们最好的答案。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3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