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时候,换衣服读。总结出两种读法。冷读法,暖读法。
我是女士,现在是冬天,还降温了,在屋里必须穿厚一点。但是我想试试冷读法,脱光衣服读书。读《一个人的村庄》,读作者烤炉子,脸和手暖和,后背冷嗖嗖。我没炉子烤,暖气一般般,于是浑身发冷,飞快读完第100页,用2秒钟。只记着两个词,有颜色、像头发。
我赶紧穿好衣服,暖暖和和地坐在写生布凳上,把腿翘到茶几上。我读到:“烧碱蒿子冒黄烟,烧麦草和包米杆冒黑烟,烧红柳冒紫烟,梭梭柴冒青烟,榆树枝冒蓝烟……村庄上头通常冒七种颜色的烟”,忍不住惊讶,这是艺术的夸张吗?真的有这么多种颜色的烟?仔细想一想,无论是不是,这么写,已经让烟,富有生命力,富有诗意。
他接着写烟跑得的快慢,会互相追逐,两家处得好,“好得连炊烟都缠抱一起”,有了矛盾后,两家主人,看两家烟好成那样,把烟囱捣了,挪了。后来两家和好了,烟却走不到一起了。简直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直指烟也是有灵魂的,人调节了自己的关系,却忘记调节烟的关系,而烟和他们,息息相关,怎么可以忘却!?
暖读法,使我舒舒服服,坐得四平八稳。喝罢热热的奶茶,啃了热水泡过的薄皮西红柿,吃热热的白煮蛋,又嚼烤热的欧包。和看书没有任何矛盾,我就喜欢暖暖地吃着,边吃边看书。
暖读到“炊烟是村庄的头发”,又写“大一些知道它是村庄的根”。“我在滚滚飘远的一缕缕炊烟中,看到有一种东西被它从高远处吸纳了过来,丝丝缕缕地进入每一户人家——从烟囱进入每一口锅底、锅里的饭、碗、每一张嘴。”到此,我要惊叹作者在村庄生活多年的生活底蕴,和他的艺术表现力,深度结合,产生的美妙文字。
暖读法,其实还是小时候,坐在被炉火烤得热乎乎的家里读书最适宜。那时我会不失时机地烤一把蚕豆。喀叭,蚕豆发抖一下,我忍烫,飞快地把它翻过去;喀叭,它又发抖一下,两面焦黄,熟了。暖读法中,以嚼热蚕豆,烤热火炉读书为最美的滋味,同时烤的还有土豆、胡萝卜、馒头、包子,都是暖读法的最佳拍档。那一刻,有什么书,能不读得津津有味,荡气回肠?
现在的暖气,终究是工厂生产的工业化时代的产品,它缺乏个性造型和综合功能,不需要主人付出劳动,也没有供暖之外的烘烤、烧水、炒菜、蒸馒头等等的功能。一整个冬天,我几乎忘记了它的存在。此时此刻写暖读法,使我瞟它一眼,它宽1.5米,高1米,乳白色,仅此而已。哎!我真的很想念从前的冬天,付出劳动而保持更多生命活力的炉子。现在,别无选择,只能感谢暖气,让我尝试到暖读法。
“在这个镰刀状村子冒出的烟,在空中形成一把巨大无比的镰刀,这把镰刀朝西,缓慢而有力地收割过去,几百个秋天的庄稼齐刷刷地倒了。”我读此,叹服。
用时30分钟
25.1.8
换味儿耕/海杯子
读书的时候,通常我爱喝茶,沏一杯武陵祖母红茶。今天我想换个味道。盐味儿怎么样?
说干就干,舀一小勺盐,约5克,洗净手指,蘸着盐味放到嘴巴里,这样看书。淡淡的咸味,佐以读《与虫共眠》:“我在草中睡着的时候,我的身体成了众多小虫子的温暖巢穴。那些形态各异的小动物,从我的袖口、领口和裤腿钻进去,在我身上爬来爬去,不时地咬两口,把它们的小肚子灌得红红鼓鼓。吃饱玩够了,便找一个隐秘处酣然而睡——而我身体上发生的这些事我一点儿也不知道。”盐味一点点地进入我的味觉,而作者的睡意仿佛在加深。我有一个隐隐的担心:“虫子爬入耳朵怎么办?咬穿耳膜怎么办?”我的邻居叔叔老孙就是在支援唐山大地震时睡在草地上,被虫子咬聋耳朵的。但是我又想,作者常年生活在乡村,躺在地上睡觉前,他会用纸捏成团或者其他什么东西塞住耳朵的,哈哈,他没写,不代表他没有这么做。我的五克盐,现在抿掉2克,口渴来袭,放下书,我去喝蜂蜜。我发现,盐没有妨碍我看书,反而变得有趣了。
喝蜂蜜看书,味道怎么样呢?舀了一勺5克的天然蜂蜜,举着勺子舔,慢慢地读书。“我的头一挨地便酣然入睡……醒来时已是另一个早晨,我的身边爬满各种颜色的小虫子,它们已先我而醒,忙它们的事了……在我身上留下许多又红又痒的小疙瘩,证明它们来过了。有几个小家伙,竟在我裤子里呆舒服了,不愿出来。……我的身体是一片多么辽阔的田野,就像我此刻爬在大地的这个角落,大地却不会因为瘙痒和难受把我捉起来扔掉。大地是沉睡的,它多么宽容。虫子知道我们吗?……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不知不觉,读完这一段,蜂蜜舔完了。甜蜜的味道来自大自然,此刻正好。
接下来我啜5克醋。不能吃纯醋,需要多兑水,否则伤胃黏膜。即使兑水,也得慢慢地小口吸溜,酸水,仍然是有刺激性的。“我们这些聪明的大生命却在漫长岁月里寻找痛苦和烦恼。一个听烦市嚣的人,躺在田野上听听虫鸣有多么幸福。大地的音乐会永无休止。而有谁知道这些永恒之音中的每个音符是多么仓促和短暂。”文字中的自然之道,此刻像醋水一样,使我清醒,使我思考。目前的世界发展,违背了自然之道,带来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反常,冰川融化,病毒频繁,海平面上升……该醒醒了,我们这些人。
接下来,我打算吃白水煮菜。这是我的日常饮食的一部分。但是和看书结合在一起还是头一次。不是吃午饭时间,我煮好一盘切好的西兰花,有滋有味地嚼起来。必须说,西兰花的滋味特别清香,不加佐料,我可以吃完一整盘。“我因为在田野上睡觉,而被这么多虫子认识——对我血和肉的味道赞赏不已……我甚至感觉到成千上万的虫子正从四面八方朝我呼拥而来。我的血液沸腾,好像几十年来梦想出名的愿望就要实现了。这些可怜的小虫子,我认识你们中的谁呢?我将怎样与你们一一握手。你们的脊背窄小得签不下我的名字,声音微弱得近乎虚无。我能对你们说些什么呢?”作者此刻的思想在澎湃着,他与小虫子共同度过的时间,此刻是珍贵的,他思考虫生虫死,虫来虫往,虫歌虫哭,虫叫虫闹……他感觉到,意识到,他和虫子并无区别,万物都归属于自然,尘归尘,土归土。
“当千万只小虫呼啸而至时,我已回到人世的一个角落,默默无闻地做着一件事,没几个人知道我的名字,我也不认识几个人……面朝黄土,没有叫声。”水煮西兰花,使我肠胃舒畅,意识清醒,此时此刻的我,就是一只小虫子。
至于蘸酱油、就腐乳、嚼咸菜、舔五香粉、洒红糖/白糖、嗑瓜子、嚼花生、咯嘣炒蚕豆、吃红烧肉、啃苹果等等,边读边品,是否有不一样的读书滋味?
25.1.8
馋豆耕/海杯子
炒蚕豆,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零食,好吃得要命,特别是刚刚出锅的热蚕豆,特别是炒得有点焦糊疤的,最香。妈每到秋天就和玻璃图的农民大爷换大半口袋,让我们小孩敞开了吃。肚子咕咕叫时,蚕豆三五颗,就很解饿。
今天我又吃起炒蚕豆来了。从淘宝买了新蚕豆,爆炒,重新过瘾。小时候每次看《西游记》,必吃炒蚕豆。好把蚕豆的芬芳,混入故事,感觉孙悟空不是从石头里蹦出,而是从蚕豆里蹦出的。我一边嘴巴里嘎嘣嘎嘣,一边读孙悟空一个跟头去往西天找观音菩萨求救,好不热闹。《西游记》已多年不读,最近迷恋汪曾祺先生的文字,订阅了十几家专门刊登汪文的公众号。最早迷恋他的文字是《昙花、鹤和鬼火》,当年15岁。之后又读他的《色戒》。他的文字魅力,是极有穿透性的,难以阻挡我深深爱上他的作品。
作家汪曾祺在《蚕豆》里说的蚕豆零食,简直是它的总家谱,全国各地林林总总的蚕豆饮食,汪先生都娓娓道来,好像他全都吃过。我吃过他说的上海老城隍庙的奶油五香豆,这个豆耐嚼而有味儿;吃过苏州油酥豆板,酥脆可口;吃过四川北碚的怪味胡豆,至今百吃不厌。汪先生还以豆瓣酱为例,说蚕豆可作调料,对,我炒肉做鱼,经常用,鲜香微辣,味道好极了。读他的蚕豆,惊讶他见识的极大广博与丰富。
他的散文《蚕豆二题》中写道:“只一掰就断了,两三粒翠玉般的嫩蚕豆舒适地躺在软白的海绵里,正呼呼大睡,一挤也就出来了,直接扔入口中,清甜的汁液立刻在口中迸出,新嫩莫名。”
读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不知道为什么特别舒服,舒服得浑身自在,一点也没有费劲,就轻轻松松获得了阅读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跟着汪老先生走南闯北,咂摸生活的滋味,来自多年苦难动荡生活的折磨,而升华为宽博、散淡、放下的一种生活禅意。无论身在哪里,都能开出花来。
现在我一边嚼着炒蚕豆,津津有味地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作品中的各种人间故事。感觉那些文字都是一颗颗被各种调料佐味儿的美味蚕豆。
米茶评价:“多年苦难动荡生活的折磨,升华为宽博、散淡、放下的一种生活禅意。无论身在哪里,都能开出花来。”
想必这就叫“心花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