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和家人去兰花城玩。忽然发现商场里多了很多穿汉服的。一打听,原来他们正在搞活动,汉服展示和游行,很是诧异。前一阵,又听说司徒小镇搞汉服展示,还有汉服摄影展,而且有好多人去看。不禁对汉服产生了兴趣。恰巧单位一同事特别喜欢汉服,还经常穿着汉服上班,吸引了路人无数的眼球。于是好奇心起,想看看汉服到底为何物。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汉服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汉代衣冠直接继承自秦朝,如汉蔡邕《独断》卷下:“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
汉服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mai,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随着社会发展,中国又出现了恢复汉服传统的新趋势,汉服开始进入现实社会,各地的汉服活动层出不穷。有汉服爱好者建立网站,昭示天下,加入者很快超过数万人;也有人在网上流传汉服设计,并建议教育部统一使用汉服做学位服。有人将此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兴”现象。
看来,汉服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不断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使民族服饰得以传承和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才能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展示民族服饰,扬弃民族传统,时不我待,时必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