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意选了下午五点去学校的理发店理发,因为今天是周二,而且这个时间点各年级层次的小伙伴都在忙,来理发的人不多,不用排队着急,理发员也可以心平气和的理好发。想起学校里的大多数小伙伴都是周末理发,那时候的场景真是有些触目惊心。尤其是周日下午,小小的店里乌压压一片等着理发的头,长长的队伍,常常让后面去的人等的怀疑人生。而且因为人实在太多,理发员也没办法精雕细琢。一般是卡子一卡,刷刷推几下,剪子简单一修完事,估计前后也就五分钟左右时间。前面一个人刚离开理发椅,后面的下一个就立马坐上去了,颇有些前仆后继的样子。就这样,理发的大姐还经常忙的吃不上饭。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进理发店时,理发的两个大姐中的一个刚好空闲,我打了个招呼坐到理发椅上,大姐问了我的大概发型要求,就开始操作起来。随着大姐的手摆动,电推子在我头上呲呲响着,我的本来就不长的短发,纷飞而下。跟大姐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突然,她停了一下。感觉到我身后,大姐应该在给推子上油,油壶口轻撞到推子,能听到发出砰砰的轻响。
等推子再回到我头顶工作时,鼻尖闻到了一股很熟悉的油的异味,我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油了。因为这种油的气味好像是好几年没闻见了,确实没啥印象,就问了一句。大姐告诉我,刚往推子上加了点煤油。一听到“煤油”两个字,脑海记忆深处就浮现出了煤油灯的样子,一下子勾起了很多回忆。
图片发自简书App
煤油灯伴随着我的整个青少年时代,好像是到了上高中时家里才很少用了。我记事的时候是九十年代,那会整个国家的电力供应都不足,在很多偏远的山区农村都没有通电。
我们村子在县城郊区的山头上,通电还算比较早,我印象中,小时候那会已经家家安装有电灯了,但灯泡瓦数都不大,很多人家用的是十几瓦的灯泡。那昏黄的光,只能基本照亮屋子,如果屋子稍微大一点,在角落远离灯泡的地方,看东西就看不太清了。当时的农村,经济普遍比较拮据,电费这笔开支,大家都是抱着能省点是点的态度。还有就是那会的电主要是照明用的,有电视机、录音机等家电的人家还寥寥无几。但是那会还经常停电,最初的时候停电十天半个月是常事。后来我上初中了,也会时不时停电,但时间缩短了很多,基本上时间也就两三天,偶尔会到一个礼拜。这段时期的停电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有很大的随机性,经常停得很突然。我印象里碰到过几次,村子里加工米面的加工坊,正在给人加工处理粮食呢,突然机器嗖的一声就死火,停止运转了。不用问,肯定是停电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后来我上高中时已经是进入21世纪,基本上停电的时间更少了,不多的停电时间也会提前通知,最多停一天两天的。上大学离开家乡后,每次假期回去基本上都是有电的,大面积长时间停电的现象已经不存在了。
我工作后抽空再回家的时候,看到家家户户都有了很多家用电器,冰箱洗衣机已经广泛使用,灯泡逐渐被白炽灯取代,很少再听人们说起停电的事了。用电已经像一日三餐一样,虽必不可少,但又自然而然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随着电力实现稳定持续供应,煤油灯和跟它一样曾经在黑暗里给人们带来光亮的各式照明工具,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尘封在了很多人的记忆之中。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