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给奶奶唱个歌吧。结果他们什么歌都不会唱,心里就很失落一样的。尤其是我们马兰的小孩不会唱,我心里更不舒服了。我要有时间,我一定教他们唱歌。
这是河北卫视《你要去哪儿》节目里邓小岚对来访嘉宾——主持人方琼说的一席话。
2003年邓小岚从北京回到马兰村,陪着晋察冀日报的老人来给烈士扫墓时,她和马兰村当地小孩有了上述对话。此次对话后她种下了一个念想——教马兰的小孩唱歌,如今她在马兰一待就是16年过去了。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邓小岚的故事,这是一个七旬老人义务支教16年的故事,这是一个一人之力改变乡村面貌的故事,这更是一个传承和感恩的故事。
出身新闻世家,红色歌曲伴我成长
邓小岚,现任《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她出身新闻世家,父亲邓拓,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代英才,也是中国新闻家,曾任《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母亲丁一岚也曾是《晋察冀日报》的一员,还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任台长。
1943年,邓小岚出生于阜平县易家庄村,后转到该县麻棚村和马兰村。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山东一家化工厂当工人,一直到1995年才落实政策回到北京,从此慢慢与生她养她的马兰村失去了联系,但她一直都牵挂着那里的老乡们。
父亲邓拓任社长的晋察冀日报是党中央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最早、办报时间最长,出的报纸也是最多的一个晋察冀边区党报。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邓拓率领《晋察冀日报》的人员,躲开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于马兰村所在的太行山地区,坚持边战斗边出报,没有一天停止过,这里曾创造了“用八匹骡子办报”的奇迹。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这首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非常多动人的抗日故事都是在晋察冀日报上第一次发表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诗坛泰斗”艾青老师的经典名言,或许由于个人的身世与父辈的情结,邓小岚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眷恋:马兰已融入她的血液,她也把马兰当成了第二故乡。
抗战时期,日本人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反扫荡活动,报社有七位同志在那次反扫荡里牺牲了。报社刚刚离开马兰村,敌人就把马兰村的乡亲们都给包围。逼问他们报社到哪去了,村民没有一个出卖报社队伍的。
日本人气急败坏就把这批乡亲十九人陆续杀害了,19位马兰乡亲为掩护报社同志而惨遭杀害,史称“马兰惨案。”
是马兰的这19位乡亲用自己的生命护佑了报社的转移,邓小岚就是在这次转移的途中出生的,因此父母亲对她寄予了厚望,她也从此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有着特殊的眷恋,马兰也成了她的第二故乡。
她觉得应该把马兰的事情做得更好才对得起先烈,替爸爸妈妈还愿,向阜平的乡亲们感恩。因此越做越愿意做,已经离不开这个地方了。
身体力行,让歌声为孩子们插上腾飞的翅膀
这是我国第一部‘毛选’诞生的地方啊!这里曾是《人民日报》前身《晋察冀日报》的所在地啊!这里的人民曾经为了报社牺牲了19个鲜活的生命啊!
看着荒僻的山村、破旧的村舍,落后的教育,简单的吃食她非常心痛,决定要为家乡的人们干点什么。
邓小岚想到自己虽然不是音乐科班出身,但她从小受母亲的影响系统学习过小提琴,接触过钢琴、手风琴、吉他等多种乐器,教孩子们吹拉弹唱还是没问题的。
于是2004年她舍弃了北京退休的安逸生活,选择扎根马兰给孩子们传播音乐借助音乐打开新的世界,同时帮助这里的乡亲们一起为马兰村的发展出谋划策,不知不觉已在此义务支教16年了。
16年来她没要过孩子们一分钱,从零到1搭建起了属于马兰村自己的音乐教室、音乐器材。
16年来她从北京-马兰来来回回跑了无数趟,把自己的退休金以及向自己的兄弟姐妹们和身边好友们筹集的资金全部用来建设马兰村的音乐事业,帮助这个落后偏僻小山村的孩子们通过音乐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也通过音乐拥有一技之长飞出大山飞向更广阔的世界。
在她的苦心经营下,2006年,邓小岚组建了马兰小乐队。2008年10月,邓小岚带着马兰小乐队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北京。之后,他们的足迹延伸到湖南、浙江等地,也登上了北京电视台、湖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更大的舞台。
看着他们演奏《欢乐颂》、《蒙古小夜曲》这些高雅音乐时快乐、自信的表情,你会感到邓小岚用音乐带给孩子的绝不仅仅是音乐的启蒙和一时的欢乐,而是心灵的感召和人格的重塑。
如今马兰的孩子们也拥有了《美丽的家园》、《心愿》、《马兰童谣》等属于自己的歌曲,曾经荒凉寂静的村庄里现在经常传出小提琴、手风琴、吉他、电子琴演奏的美妙旋律,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马兰村的红色旅游事业也因音乐而传播到了世界各个角落,来马兰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16年里,一批又一批学生带着邓小岚的音乐启蒙离开小山村去了大城市闯荡,迈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乡亲们旧貌换新颜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他们的子女们也因为音乐飞出了大山去更远的世界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