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新的一天呢,如同每一天那样平凡而琐碎,然而又不像平时那样沉默的一天,一开手机各种app提醒,父亲节。是啊,父亲节呢,心里想了一下,就没有然后了,像是在逃避,像是在麻痹自己。很清楚感恩这个字眼后的责任,而我就像一个迷途的长不大的孩子,摇头拼命逃跑。
中午给他打了个电话,我很清楚对他说节日快乐等等这个话,不如多给他讲讲最近的舒心的事来的直接。我和他是极像的,我们都不喜欢表达感情,都很倔。我前一句后一句的搭着话,问问最近家里情况,他嘱咐了几句,就没有后续了。尽管如此,仍不能否定我和爸爸之间心灵的靠拢,因为相似的人,更容易建立牢固的感情,虽然我们交流不多。我和他太像了,这个特殊的感觉就像,我虽然和妈妈关系亲近,可我更喜欢爸爸。
长大的记忆就是我和爸爸不是很亲近,和他关联最多的就是学习成绩。有时看电视看新闻时也会拌几句,说说新闻等,我是一副臭乳未干还自以为是的傻样,反驳他的观点,现在想想真是不懂事,拂了他多少面子。
那天小时候记忆猛然如洪水般涌入脑海,若不是这个偶然,我仿佛要忘记那段回忆了。印象中,和爸爸不太亲昵的,可这段满满的回忆却是觉得尤为不同。大概是幼儿园时的记忆吧,想起他用大大手掌托起我的双脚,我跃雀的笑魇;不想去上学,偷偷躲在门后面,被他发现结果抱着去玩的情景;坐在‘小山’-_-他脖子上,俯望地面的得意。再到后来慢慢长大,就不再这么调皮了,记得最常做的事就是跟在他后面,只要是出门,我就要跟着出去玩,不允许就闹,拽着自行车后座不放手,不过一般都是被“好处”骗着听话了。
十岁时认为父亲是最聪明的人
二十岁认为父亲是最不能理解的人
三十岁认为父亲还是最聪明的人
和上图的诗意思相同,但这其中真蒂现在才逐渐领会到。
小时候,爸爸就是我的十万个为什么的答案,“人是怎么来的?”妈妈生的。”“那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猿猴变的。” “那是怎么变的”………看电视时,“电视里的人是真的人吗”“他们怎么进去的”……各种小孩世界里的未解之谜,他都一一认真科学的给我解释,虽然我听的似懂非懂。当时就想诗中说的,对父亲充满崇拜,认为他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人。
回想到几年前的自己时,十六七岁什么都不懂却自以为是的年龄,开始反驳他,和他不心平气和的说话,总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认为他是错的。各种情景,在脑中模糊的印象,只记得他说,怎么不听话了。自己却不以为然,往妈妈身后一躲。这其中的不愿回忆。
高考,这一年算是我心智开始成熟的一年,就像突然开窍了,慢慢理解他,更喜欢在家帮他们,而不是之前的不情愿。坐下来和爸妈心平气和谈论,考试,未来等。我和他的交谈方式成了秉烛夜谈,在每次的重大抉择之前,他会和我谈希翼,谈顾虑,谈利弊,和对现实的感慨。不得不承认,我现在仍然心智不成熟,好多想的事情太理想化 太前面,和他谈论时,我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世界,说我的不切实际的梦想。他没有反驳没有赞同,只是娓娓道出,现实的模样。来大学之前,他对我提了好多忠告,我懵懂的把这些揣怀在行囊中。
母亲对我的期望很大,希望能有所不同,但是父亲却说,平凡才是难能可贵。
在某个午后,某个事情发生后的思索中,我想起了父亲之前的话,内心直觉得他太有预见性了,现在想想就像黑色的眸子瞬间被照亮,于是,我开始真正理解这首诗,重温这首诗,不禁惊讶,为何如此贴切。思故,想到这也许是大多数都会经历的心理成长历程。原来父亲一直是最聪明的人,只是孩子在逐渐长大中才能看清楚父亲聪明智慧的面孔。相信我,这与学识无关,父亲自身就是一本智慧书,他传授我们毕生技能。
写到这,又不禁回想起《摔跤吧,爸爸》中的父亲,是啊,我们的父亲何尝不是在帮助我们,这些摔跤的技巧,只有他才知道才授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