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面对“理科培训日趋低龄化”现象,不少家长已经开始有所反思。
许多幼儿园的数学教学存在“重运算,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
家长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平衡。毕竟,语文能力与理科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孩子的理解能力提升,入学以后对各科的学习都会有帮助。
今天,小编跟大家介绍一种思维导图的方法,通过生活事件来培养孩子的“反思力”与“归纳力”,为将来的理科学习打好基础。
许多发达国家的幼儿园与小学课堂上,都有思维导图的内容,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甚至将其列入了小学的必修科目。
什么是思维导图呢?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现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使用了许多图画、代号和连线。
他意识到,这正是达芬奇拥有超级头脑的秘密所在。在此基础上,博赞于19世纪60年代发明了思维导图这一风靡世界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
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
思维导图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能结合全脑的概念,包括右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及以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
透过心智绘图,不但可以增强思维能力,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我们的联想力和创造力。
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能力。我们的思维导图,就是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
如何使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概念听起来很玄,其实非常简单易行。生活中,家长可解释一个事件发生的顺序,带着孩子反思事件的流程,训练孩子思维的逻辑性。
比如说:“你每天早上从起床到进入学校之间都要做哪些事呢?试着画出来。”
很多孩子在第一次画的时候,会漏掉许多要点;不少孩子一画而不可收拾,事无巨细,画得杂乱无章。家长可以在次日孩子起床到上学之间提醒他:“这些事件,如何用一幅图画来表达呢?哪些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哪些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再比如:“妈妈煎荷包蛋,有哪些步骤?你能画(写)出来吗?”“我从上车到把车开出车库,有哪些动作?你能讲一讲吗?”
在美国的不少幼儿园,老师会布置类似的作业:“苹果派是怎么来的呢?” 小朋友若画(说)“是超市买的”,老师一定会启发他们继续思考,直到他们画(说)出植物的生命周期,领会到“苹果种子→开花→结果→苹果长得又大又红→被摘下来放篮子里→做成香喷喷的苹果派”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图。
这是孩子学习自然知识的过程,更是孩子锻炼大脑、理清思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
此外,有一种“画泡泡”的思维导图,可训练幼儿的“提炼与概括”能力。
家长可以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白雪公主有哪些特点?每种特点用一个气泡来表达。”这样的结构图,只蕴含一层逻辑,帮助孩子多维度地思考问题,锻炼发散性思维能力。
再比如:“你的周末要如何度过?每个事件用一个气泡来表达。”“水有哪些特点?冰有哪些特点?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对于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一边跟孩子讨论,一边写写画画。孩子的思路慢慢理清,他虽然不会画和写,但一定看得懂你的“作品”。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可以学习“双重气泡图”和“多重气泡图”来理清两种或者多种事物的差别与相同之处,比如韭菜和蒜苗的异同等。
概括来说,家长使用思维导图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持有洞察问题的好奇心,掌握解决问题的灵感、思路与方法。
相关的数学思维训练应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比如:“妈妈在盒子里放了一个数字,它在5和8之间,但又不是7,猜猜这个数字是几?”绝大多数幼儿一口可答:“6。” 但家长让孩子把思考过程画出来,就很有意思。
孩子意识到自己先得到“6、7”,然后排除“7”,最终得到答案。这个过程不是知识和观念的灌输,而是让孩子反观自己的思辨并表达出来。
“得到答案”与“表达过程”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孩子在进入小学阶段之后,应用题是否能够读懂、逻辑思维是否能够发展、能否进行自主思考,甚至能否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学习方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