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有多刁,不细看往往看不出来。
我第一次看《红楼梦》时就没看出来:袭人挺好的呀,虽然有点野心有点私心,但总体上是个仁厚体贴的人,不算坏呀!而且作者也没骂过她有多坏。
年岁渐长、多看几遍红楼,就逐渐看出作者笔墨的狡猾了:他从不直接骂袭人有多坏,而把袭人的坏藏进无数个看似寻常的生活细节里。
比如袭人的一次劝架。
三十一回里,晴雯因跌了扇子被宝玉说了两句,正自口角,袭人赶过来说:
“好好的,又怎么了?可是我说的‘一时我不到,就有事故儿’。”
听听,这矜矜然的得意之态!袭人若真是个老实本分的实诚人,便不会说出这种骄矜话。我看了都不屑,何况爆炭子晴雯?她若不生气怼回去,就不是她。
果然,晴雯不但挖苦回去,后来被袭人有意无意的“我们”一激,更掀了袭人的老底:
“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教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
话里的“姑娘”是指通房丫头,就是可以名正言顺和主子行房的丫头,顺利的话未来可能得到名分成为妾。晴雯一句话揭了袭人老底:身为奴仆,连通房丫头都不是,无名无分却与主子淫乱,失职,失礼,失德。还敢大剌剌地显摆,自称起“我们”起来。你还要脸吗?桃花潭水深千尺,都没你的脸皮厚!
二愣头宝玉在气头上,偏给袭人撑腰:“你们气不忿,我明儿偏抬举她!”
袭人得了便宜,就现出一副贤惠面貌——也现出她厉害的不动声色的拨火本事了:她拉了宝玉的手,劝宝玉:
“她一个糊涂人,你和她分证什么?况且你素日又是有担待的,比这大的过去了多少,今儿是怎么了?”
好贤良话儿!怎么听都是劝架的好话。
但请注意开头定调的六个字:“她一个糊涂人”。有心劝架,何必出此言?一般有点气性的人都听不得这话吧?何况最不肯吃亏的晴雯!
晴雯那眼里不揉沙子的火爆性子,听了这话必是要生气不甘罢休的,袭人哪会不知道?明知晴雯会生气她还要这么说,正是明里劝架,暗里火上浇油。
更厉害的是,她说晴雯是“糊涂人”,就是把晴雯这个“糊涂人”说的话归为“糊涂话”,直接否认了晴雯刚才对她丑事的揭露和指责。不但否认干净,还反过来贬嘲了晴雯,段位高吧?
事实上也不负袭人所望,战火升级。
原本晴雯也算息事宁人,没再抓着袭人的丑事继续发挥,也没再说旁的,只顺着袭人的话,冷笑着回了一句:“我原是糊涂人,哪里配和我说话呢!”
袭人一说完,晴雯马上顺着袭人的话回嘴,这分明是针对袭人的话说的。袭人却引到宝玉处,并把已经半熄的战火重新推旺:
“姑娘倒是和我拌嘴呢,是和二爷拌嘴呢?要是心里恼我,你只和我说,不犯着当着二爷吵;要是恼二爷,不该这么吵的万人知道。我才也不过为了事,进来劝开了,大家保重。姑娘倒寻上我的晦气。又不像是恼我,又不像是恼二爷,夹枪带棒,终久是个什么主意?我就不多说,让你说去。”
这番话,才真的是夹枪带棒,以退为进,把自己描述得何等贤良委屈、把晴雯说得何等泼辣无理。浇完了油、放完了炮,她还来一句“我就不多说,让你说去”,自己作受委屈状退一边。让人见了,只怪晴雯无理,而怜袭人受委屈。
此外,明明晴雯的话针对的是袭人,袭人却偏拉扯上宝玉,自己退下去,让宝玉上来帮她与晴雯对打。晴雯对宝玉,到底是奴才对主子,哪能占得了便宜去?当然要吃亏。而且不管是谁吃亏,反正是晴雯与宝玉吵架对立,只要他们之间有嫌隙,大抵便遂袭人的心。
袭人这番话说完,妥妥地把原本已经半熄的战火推向新高峰,直接使宝玉说出要打发走晴雯的话。
晴雯宝玉原先不过日常拌嘴,并不太上心。到宝玉居然要撵人,晴雯才伤心起来。晴雯哭、宝玉要去回太太,闹到这地步,袭人才又出来做好人,带着一屋子丫头下跪,拦着宝玉不让他去回太太。
她当然要拦着了,除了表面上要做好人,她内心还有心虚和恐惧。毕竟如果真闹到王夫人那里,万一晴雯对王夫人说出袭人和宝玉的淫乱丑事,她花袭人十条命也不够死。
正难收拾局面,还是林黛玉来了,说了几句俏皮话,才把这场闹剧给终结了。
类似的事,《红楼梦》里俯拾皆是,很多关于袭人的地方,往往乍看并没什么,但细思却极恐。袭人这个心机girl,就这么披着看似纯良的羊皮,在大观园的奴仆中一路高歌,获得王夫人的信任和恩宠,成为宝玉的准姨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