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条建议:碎问而闪存的能不是惰性知识吗?
以前曾听说过碎片化知识,如果只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一些碎片化知识,我们很难系统深刻领会知识。
今天阅读第六条建议,冯卫东老师提出碎问=闪存=惰性知识的观点。
王荣生教授说,一堂课提出太多问题,内容确定性就会减弱,老师不知道要教和在教什么,心中没有明确的目标,不能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重要的问题?老师问得勤,学生忘得快,知识很容易挥发。学生在碎片化的提问中,无法梳理关键性的知识点。
老师之所以会出现碎问,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必要的学科素养和通盘构架课堂的能力,无法找准重点、难点或者核心部位,于是只能在文本中兜圈子。其实只要老师能够抓住重点核心,以点拎线、以线牵面,牵住问题牛鼻子,一问能胜多问。关键老师要熟悉教材,解读文本,课堂提问多设计框架性问题。
有时老师为了应付考试,课堂上每个知识点都问遍,于是就无休止地碎问。但是不管老师对书中知识点提问有多细致,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没有一点儿拓展延伸知识的能力,这样被嚼碎的知识喂饱的孩子怎样面对更丰富更广阔的课外知识呢?
“小处亦可问,小问非碎问,由此巧发问,做成真学问。”学生的真学,离不开老师在课堂上的巧妙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