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有一些略显“奇葩”的站名——“翻身”“八卦岭”“晒布”“六约”……你是否会疑惑?住在“六约”的小伙伴特别爱约饭?事实上,这些听上去都有些奇怪的地名,如同古迹一样,已成为深圳这座城市独有的地理和历史文化资产,是记载一个城市文化的“活地图”。深圳保留了很多有价值、有文化、有传统的地名,这些老地名大多带有浓郁的方言痕迹和大量的生活习俗用语,如古越语中的“埗”、“埔”、“洞”、“围”、“麻”、“乌”等,粤语中“圳”、“涌”、“澳”等。
为传承和弘扬深圳的老地名,展示地名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曾专门出台《深圳市地名总体规划》,对深圳老地名、历史地名进行保护。透过这些老地名,不论是打拼多年的“老深圳”,还是新“深”报到,都能清晰地读懂历史赋予深圳这座城市的内在本质。咱们就来看一看,这些“奇葩”背后的故事,领略一下深圳的文化底蕴。
六约——6个客家山村联合共存
据深圳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民俗学者廖虹雷介绍,六约村是客家人聚集之地,在客家话中,“约”有联合之意。“六约”即指此村由6个小山村联合而成,有客家村民联合起来共存共荣之意。
六约村(上图为六约旧貌)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其中最早落户的称为“本地人”,多为“黄”姓,居住于牛始埔小村,后来从福建、江西、广东梅县等地迁入的称为“客家人”,多姓郑、陈、李、张等,散居在深坑、塘坑、龙塘、埔厦、大和、麻地6个小山村(深塘龙埔大麻地)。六村联合源于一场“本地人”与“客家人”的族群冲突。
相对于“本地人”,后来的“客家人”处于劣势地位,为了更好地繁衍生息,六个小山村的客家人抱团相依,和睦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