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这个词真正普及是在今年,以前可能有这样的群体,但是没有这样的叫法。如果说2016年是萌芽阶段,那么2017年就是社群腾飞的一年。
有人说以后的经济就是社群型经济,这不是空穴来风,罗辑思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罗胖就是自己组织了一个听他讲故事的社群,本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没想到居然还能赚钱。当社群存在了,钱自然就来了。
2017年,我也加入了许多社群,《007不写就出局》是其中一个。在我看来,这个社群是一个顺应风口飞速腾飞的社群,里面汇聚了各方牛人,充满了很多惊喜。但是,我还是清晰的感觉到它在不断的走下坡路,因为惊喜不可持续,日常的运转不能给社群成员带来收获时,人心自然要散。
拿我所在的班级来说,交作业越来越少,按时点评的越来越少,大多数文章只是敷衍了事。群里只有每到打卡日才有动静,平时冷的像一潭死水。但是,人数却没有往下减,也就是说007最开始的规则已经被打破了。
我真的发现不了这样的群还有什么活力,但总是看到娜姐,老大覃节苏磊等不断的折腾,不断成长,看到一堆牛人彼此吸引助推,我还是舍不得这个平台。我感觉,在我国,一个大范围的社群文化正在开始形成,但里面还欠缺了太多的内涵。
有一个明显的现象,那就是能折腾的人都在北上杭深,那些地方的小伙伴链接最多,而我所在的大连,除我之外,我只认识一个007,还是通过其他社群认识的。能折腾想折腾的,一个人翻不起浪花,可能小城市,社群基因还没有被注入,等待开发。
今天的混大课程,宁向东老师做了分享,他说以后的商业模式更适合海葵型组织,一线的员工做决策,企业高层做支持。我认为这个观点放在社群里同样适用,社群应该出面整合资源,而参与的社员们应该自由发挥,在社群中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源。这个资源类型有很多,比如教育课程,比如分享平台,比如共享机制等等。这样的社群关系更加紧密,人员间的粘性更高,而且只有从中受益的人,才能在第二年选择再次加入。这样的社群把客户变成了自己的员工,自己发动,运营就变得简单了。
前几天樊登的课上讲了一个观点,一个人创业,如果因为自己有哪方面的资源,就去干什么事情,那么多半他会失败,因为他的创业只不过是消耗这样的资源。不能让资源再生,总有枯竭的时候,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
转换到社群的运营上,一个人,一个团队经营社群,能力终究有限,能服务的人必然有其上限。007就是这样。虽然007注意班级规模,开始分班,但是每个班的运营维护都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调度,这就造成活力不足的现象,不是所有班长都会像老大那样的维护自己的社群。有人是头一热就报名班长了,但是到后来,越来越不原因在上面投入精力。其实这是必然,因为社群头部是占用资源的,分到下面就没有多少了,资源不可再生,失败就在眼前。
当然,社群的机制,大家都在摸索当中。2018,我也要打造自己的社群,这些经验和坑留给自己当做提醒,愿新的一年我们可以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