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疫情严重,很多的工作都开始在线上进行,线上会议、远程开会、视频研讨……传统工作模式下的组织开始倒逼团队快速的学习和适应线上工作模式,同时切换多群管理多系统交流,很多人对这样的工作模式转换,有很多的不适应,线上工作带来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交流开始出现各种焦虑和不适应。
这样工作模式的切换,我已开始了2年,对于这样的线上工作模式的转变,我是如何应对的呢?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从2017年开始,我的工作一直是组合式的工作模式。组合式工作,即我有一份本职工作,也有一份关于我兴趣爱好不断精进的线上工作。这样的工作方式我坚持了2年,我称为我的“最佳工作模式”。
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一名职业院校的老师,同时也是线上职业课程培训的合作教练,我在工作之余会有30%的时间在经营着我的线上课程的教练工作。
这个寒假,我一直在线上工作,这种线上线下交替式的组合式教学工作,让我的教学可以得到充分的能力迁移,我的工作模式也在实战中不断得到迭代更新。
今天我想谈谈关于线上线下工作,我是如何在组合式工作中顺利切换角色和自我管理的。
分类管理、计划前置
作为线上课程的教练,在项目启动后,会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和助教、学员的辅导工作,我是如何做好这些工作的协调呢?
首先我会将我的工作进行分类管理,分成对人/对物,理念/事务,把事务性和对物的工作前置,也就是在与人沟通链接前,完成80%的事务性工作准备,比如开班计划、人员资料收集、话术整理、课程计划、课程设计等事务性的对物工作,这类工作一般事聚焦20%的时间去完成。
当我把对人所需要的信息收集、计划安排的前置工作完成达到80-90%,我会开始进行对人/理念的工作。也就是开始与人进行一对一的沟通链接,对于学员的资料进行完善和补充,及时调整我的前置工作。对于理念的管理,也就是了解学员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驱动力,这个是推动我事务性工作和前置工作有效落地的重要梳理。
有了人、事、物、价值观的串联,我就会开始开启协同工作模式,将人员特质分配,充分的把人与物调动起来,进行线上小组工作的角色分工,让人有活干,事有动力推。
积极主动,要事第一
前置工作的学员关系、计划工作安排好后,我会聚焦于线上工作的核心工作:线上班级学习的领导。班级实行小组管理制,学员要有所收获,作为教练,我需要做好统筹规划,助教培训,学员的学习氛围的营造。
一个班级教练有100个学员,15个学习小组,如何做到精力管理?而且每个小组大量的信息反馈,如何获取到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小组信息,最高效的给与学员支持和推动?
这个我给到自己的要求是:积极主动,要事第一。
通过每日小组反馈的学习报表数据,我可以第一时间找到高需求值的数据,会优先处理这些“高需”学员;通过班级每晚开展的分享活动,调动助教的分享能力和学员的参与力;让学员参与,助教推进每日一问的解答,唤醒学员的积极主动性。
前置工作设置的报表数据给了我找核心工作的依据,前置工作的与人链接给了我在中、后期工作学员互动的可持续性,从数据和学员反馈中积极关注学员的动态,将学员学习效果作为第一要事,提供平台给与学员进行成果展示,这也是将核心工作显性化、参与化。
线上协同,线下实践
作为传统的教育工作者,我从课余的线上教练到线下的教师,我要如何切换呢?
打破思维定式,与时俱进,将线上教练工作学习到的教学方法和带组领导力,运用到我的实体课堂教学中。在实体课堂中,借鉴线上教学的小组教学法,用行动学习的方式,同样将线下的学生课堂“搬家”到线上,组建班级线上学习团队,对线下的学生学习,用线上的互动来督导作业和学习效果的跟进。通过这样的迭代方式,我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学生线上线下不断切换,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对于学习探索的能力也被“激活”。
经过2年的线上线下组合式工作交替切换,我感受到了其中的魅力,因为我的学生倒逼线上学习,面对今日的线上学习的转换,学生也是“信手捏来”。这场突来的“变革”,我感受到了自己提前挑战自己教学“舒适圈”的“福利”。
协同共创、迭代更新
无论是线上工作还是线下的传统工作者,在今天高速发展的时代,我要聚焦的不是全盘掌控,而是要学会如何给予?如何分享?如何唤醒?如何不断的自我更新?
让更多人成为自己的教练,让更多的人参与协同、参与共创。这样,我才会不断的成长,不断的自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