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阅读《大秦帝国》时,除了对商鞅、秦孝公、嬴驷、 樗里疾等这些主要人物印象深刻外,还有一位人物不得不提,也是笔者比较欣赏的,他就是向秦孝公三次举荐商鞅的国尉景监。借着今日头条一方宝地,和大家共同欣赏和探讨一下这个真汉子,为何说他是真汉子,因为不少人认为他是个太监,就因为人家名字里有“监”,真是无稽之谈,人家充其量算一个宠臣。再说,秦汉年代就算是宦官也不一定都是被阉割的人。�
景监是何许人也,史书中记载不多,从司马迁史记中略有记载:“监,景姓,楚之族也。”《史记商君列传》: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从寥寥几笔的记载,可知景监来自楚国,而且还是楚国贵族后裔,至于他是怎么来到秦国的,这个无从而知,或许其祖上就已迁徙秦国世代为官了。
景监这个人物在大秦帝国里并没有太多的浓墨重彩,但是他又是不可或缺的人物,贯穿于整个秦孝公和商鞅变法故事线当中。由于景监的才能始终在秦孝公和商鞅光环之下,所以遮挡了人们的视线,看不清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而被忽略。
景监早年是秦军中的将领,征战沙场,后官居国尉,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防部长这个职务,掌握着秦国的军政事务。从他担任这个官职可知,景监不仅仅骁勇善战,更是一员“儒将”,不鲁莽,行事缜密,否则他处理不了一个国家错综复杂的军政事务。秦孝公正是看中景监这样的性格和才能,才委以重任,派遣他去魏国当卧底,刺探魏国情报,暗中招贤纳士。
景监后半生基本辅佐秦孝公和商鞅进行变法,是他们的强有力的助手,他沉稳干练,不张扬,不居功自傲,这也是笔者对景监钦佩之处
一、有公心
在秦国改革的创业团队里,除了秦孝公和商鞅这样的领头羊之外,这个团队里还必须要有这么一个贤内助,首先必须要有公心,大家知道景监来自楚国,在当时的环境下,老氏族们对于外族都会有排斥之心,景监受排挤也是正常的,恰巧命运给了他机会,被秦孝公重用,辅佐他变法图强。景监心怀国家,一直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其中最具有代表他性格就是三次举荐商鞅给孝公,要知道商鞅第一次见孝公时真没给秦君带来什么好印象,大谈王道治国,把秦孝公听的是昏昏欲睡。第二次又谈以礼治国,儒家那些不切实际开倒车的言论,让秦孝公嗤之以鼻。当然,这些都是商鞅再刺探秦孝公改革的决心。景监不知其详,憨厚的他以为商鞅戏耍国君,自己面子上过不去也就算了,万一激怒国君,搞不好还有杀头的风险。这确实是这样,但景监心存国家,以江山社稷为己任,再次冒险举荐商鞅面见秦孝公,最后得以举荐成功。
二、有执行力
作为贤内助,景监具备很多优良品质,思维缜密,坐怀不乱,细致周到。在秦孝公和商鞅变法当中,景监一直是他们强有力的助手,更重要的也是变法的铁杆粉丝,坚决维护新法,在创业团队中每个人都是应该对所做的事业要有认同感,这是强化执行力的前提。在变法过程中,面对众多老氏族进行反抗和破坏,景监逐一瓦解,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新法的推行,有力支持了秦孝公和商鞅的变法主张。在军事上,作为国尉,对于秦国新军的建设上也是贡献突出,商鞅在蓝田大营秘密训练新军,军队的衣食住行都是个大难题,景监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有条不紊,解决了军队的后顾之忧,确保了新军的快速发展。
三、有情义
景监在史料中的生卒年不详,但可以确切的知道,他是得病而亡。在整个变法当中,秦孝公、商鞅、景监,樗里疾等等这些改革派事实上已经超越了君臣关系,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亲密的战友关系。我们都知道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如果失败,秦孝公的君位都有可能不保。在这种生死攸关的环境下,只有超乎寻常的友谊和坚定的信仰,才能让他们携手共进,至死不渝,没有这样的情感纽带,很难说改革派会不会从内部瓦解。所以,在创业团队里必须要有这样坚定不移的伙伴,也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还能在一起的才能称之为伙伴。在《大秦帝国》剧中,景监由于长时间工作,积劳成疾,后孝公亡故,更是万念俱灰,随先王而去,有这样的忠臣,挚友,孝公也算欣慰。
四、有操守
景监在变法过程中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决执行变法新政,正可谓功不可没,但是他从来都是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不邀功请赏,始终低头做人,为改革鞠躬尽瘁。人都说创业难,难就难在保持一颗不忘初心的精神,怕就怕稍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这是创业团队的大忌。要想成功,只有所有人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才能拧成一股绳,攻坚克难,创造辉煌。所以,还是那句老话:谦受益,满招损。满必溢,骄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