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论 :“孤獨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蝶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獨。”
中国文人画里用遗世清傲点睛孤獨的神人乃八大山人, 与身世有关,与师承有关,与秉性天赋有关,凡尘雪胎。彼时的画派北方尊崇“四王”,江南“四僧”与北方的尚古画风截然不同,“四僧”源自四人皆出家为僧,而石涛(朱若极)和八大山人(朱耷)又为明宗室后裔。四人均擅长山水画, 以独创恣意挑战画坛权威,狂狷不羁的笔法对后世的“扬州八怪” 具深远影响,近代的吴昌硕与齐白石亦深深折服且念念不忘他们的“ 古怪精奇”。
朱耷的字、号、别名繁多,不同阶段的画卷上署名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个山驴、人屋、良月、道朗等, 身为前朝遗族的苦涩清修之味 。朱耷为僧名,“耷”乃“驴”字的俗写;八大山人号,乃他弃僧还俗后所取,始用于59岁直至80岁去世,先前字号皆弃而不用,他在画作署名时爱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为“ 哭之笑之”, 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古画鉴别真伪首看落款,违背史实的字号是赝品(比如晚期画作却落了个早期字号) ,不符画家笔锋特色的落款是伪作(书画一体的笔触是最起码的真实)。倒也不用操持这份闲心,八大山人此列大家的画作多在博物馆、艺术馆、 纪念馆等官方收藏,私人收藏寥寥,官方秉承物以稀为贵,不大参与市场流通交易。
八大山人,前承古人,后启来者。白石老人曾有诗曰:“青藤(徐渭)雪个(八大山人)远凡胎,缶老(吴昌硕)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可谓偶像崇拜。文章、书法、画作的成才路径不同,文章胜在年轻气盛的妙笔生花,锋芒毕露之时写不出个日月争辉那说明不过庸才一个,所以无人质疑王勃的天才;而书法和画作需积淀少年时光去磨炼基本技法和敏锐观察力,先具表达能力再承载个人风格,看书法家画家的作品可明显感触他们的笔触随年岁心境在蔓延变化,晚期的作品于意境和技法多为上乘耐品的佳作。有种说法,相比用书法和绘画传递的所思所想,行文走章更形而上,文字本是抽象符号不具备书法绘画的“形势”具象。但古人乃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们的各项作品是气韵相通, 徐渭自称绘画是他的末项技能而文章和书法造诣远在绘画之上,所以看他的狂草便毫不意外他的奇画。
白石老人尤其偏爱地评价八大山人:“作画能令人心中痛快,百拜不起, 惟八大山人独绝古今。 ” 画比文字更坦诚,精巧至极的文字多少也有一丝喋喋不休的炫技,大家画作多不屑哗众取宠,个人风格浓烈的笔下万物都染了自己的灵。作为前朝遗族的八大山人,装疯卖傻的躲避政治追捕,对他来讲大清盛世便是国破家亡, 寄情于书画也是释放孤寒抑郁,类似现在心理学倡导的绘画疗法----自我表达自我开解。
西方人把八大山人比作“ 东方的梵高”,概因八大山人的癫狂和画作的浑然天成,这比喻无甚道理更无味道,此人非彼人 。陈丹青评价梵高是一位憨厚痴傻之人,他的天才是“憨”下流露的灵,认可这中肯的评价。 八大山人的灵是“空寂寥”和“怪清奇”,飘逸聪明的邪乎鬼精,你若懂得竹林七贤装疯卖傻的隐世,自然懂得徐文长和八大山人癫狂背后的戏弄自嘲,所谓隐士往往是胸怀抱负却不得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得进则退而避之。大隐隐于市这种气质法国人杜尚倒是有几分,梵高那是满怀期望博取印象画派的接纳却自杀早逝的话题人物,他如他的向日葵一般勃勃。类比这件事往往过之不及, 梵高是梵高, 朱耷是朱耷。
八大山人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其祖父朱多炡是一位诗人兼画家,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叔父朱谋垔著有《画史会要》。成长于宗室家庭,自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如此圆满得意的人生在甲申之变后化为乌有。清军入关,家人先后离世,八大山人作为前朝遗族开始“残山剩水,地寒天荒 ”的孤獨残生, 经历从有到无的人自然钟意“秋意浓”胜过“春光好”,擅长描绘“留得枯荷听雨声”胜过“桃花依旧笑春风”。
中国画有工笔和写意之分,写意对象多为青山绿水和花鸟虫鱼 ,墨荷占去写意花卉的半壁 ,张大千讲画荷是中国画用墨的基本功,如一个“永” 字展现书者的笔法功底,荷洁身自好的象征意义也得文人墨客的热爱, 题材蕴义上莲花与佛教颇有渊源,做过僧人的八大山人蛮得意的画题便是写意荷,经历国破家亡又研习佛法的八大荷别具韵味,留得枯荷听雨声何尝不是一种释然。
写意书画讲究布局,布局贵在气势恢宏,留白则升腾意境。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对中国画中留白的最佳诠释,留白暗指画中的水、云、天,留白乃是细雨如丝和风起云涌的背景,意境幽远无法用具象载体来表达,点到为止的笔墨便可引出无言的气韵,如此有限的纸张上绽放着无限的赏味。赏字画从整张篇幅看到龙在云中游,亦可从细处揣摩学习作者的运笔,一气呵成的泼墨并非胡写乱花,而是亿万张习作练就的胸有成竹。
八大山人让后人称奇的便是“空”的奇险构图,寥寥数笔落成一幅耐品的佳作,在不讲究透视法的中国画里也实现了层次的远近图观。观感体验上有一种挑战精力的悖论,五感丰富的揉杂似是详绘了具象,但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素净耐看的上乘之作。过于详尽的描绘毁掉了观者自发想象的空间, 失了赏析留白的趣味,没了酒饮微醺花看半开的空闲。这也是工笔重彩虽漂亮,但写意泼墨更美丽的缘故。精细的工笔白描是中国画的“素描” 基本功,工笔的根根羽毛和丝丝花蕊让人感慨栩栩如生的如针如毫,去繁留简的大写意则比白描更形神兼备,只用点睛之笔描绘事物的精魂,自然也带有作者个人的解读色彩。
八大山人的作品经历了三期:1648-1680 出家为僧,1680-1690 心境磨炼,1690-1705艺术造诣成熟。朋友胡亦堂曾作诗打趣八大山人的装聋作哑--“浮沉世事沧桑里,尽在枯僧不语禅 ” ,国破家亡的八大山人早年用笔锋利,不可言语的愤恨宣泄于纸面之上, 守着孤灯读经的他泼洒了一幅又一幅的怪诞鸟兽,却也慢慢地拔下心中的一根根锐刺,晚年的笔触多了圆融通达,后来的孤獨仅是与他人无关的清冷,少了挣扎,多了旷达,安静地在闹市中作画换粥。
八大山人的画在当时影响并不大,承其法者仅牛石慧和万个等人,但对后世绘画影响深远,他的艺术成就在于不落常套的自有创造。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巨匠,莫不受其熏陶。八大山人的画儿是画给自己看的,他寄情于画中每一块石、一棵树、一只鸟、一条鱼、一朵花、一片叶,画中万物也是自我的倒影,翻着白眼儿瞪人的鱼鸟都是八大山人的魂魄,瘦骨嶙峋的花草也抒发了他桀骜不驯的天性。艺术缘是自我的表达,我们希求的往往是我们缺乏的,今人念叨昨朝那些事,大抵是回不去做不到闲云孤鹤而心生羡慕。
后记:曾帮其他号写过八大山人,再写一回,无非出于喜爱。 出于本能,人会热爱与自己秉性相投的人事物;出于理性,人会尝试倾听与自我对立的人事物;热爱是出于共鸣的舒适感,而学习的乐趣多是突破边际去审视自我的盲区,单独做好一点已不易,做好两点的人更罕见。水桥基金的创始人瑞·达利欧回顾多年事业时感慨:一个人的特长越突出也意味着短板越明显,多年组团中他发现高能人才忠实于自我也热爱工作,但对企业文化不甚热衷,更不会宣誓忠实于上司他人 ,他们只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而在笃定之前这群人又爱怀疑一切,这类人最好用也最难驾驭,最佳管理方案是把他们培养成继位管理者,身处高位时这群人会迅速广开视角来迎接挑战,典型的不择手段之INTJ。多讲一句,大家有空可以下载个故宫博物馆APP、谷歌艺术与文化APP之类的应用,一来接收展览预告,二来在线上使用VR欣赏一些艺术珍品,古人不如今人迅速,终其一生也就几件传世臻品,感兴趣就去遛一遛。
文:杨小邪
图片:八大山人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