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我用全拼打出“yangwa”,输入法自动匹配的第一项不是“养娃”,而是“养蛙”时,我敏感地意识到,粗事了。
凭借单身数十年积累的检索经验,不出两分钟,我就找齐了这只爆款青蛙的相关资料。
《旅行青蛙》由日本游戏公司HIT-POINT研发,官方页面除了游戏banner就是几条更新信息,美工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水平,满屏都是不羁和任性。
玩家可以做的事情主要是摘三叶草,然后用其购买各种便当和道具,为青蛙准备行囊,剩下的时间,就是等待娃儿子回家或寄回明信片。
2
与其他模拟养成类游戏不同,这只青蛙并不需要你耗在屏幕前,给它喂食,哄它睡觉,陪它玩耍。
其实大部分的时间,你的蛙都不在家。
游戏设计方或许在把角色形象设定为一只青蛙时,就有提前考量。物种越高级,饲养越费力,如果是养猫养狗,你得各种铲屎、各种揉撸、各种娇羞,但面对表面湿滑,一根毛都不长的两栖类生物,常人提不起交换体液的勇气,不是不爱你,是怕抱过还得收拾自己,抓紧好好学习,我给你整理行李,然后你就出门吧。
我想,这款游戏显得如此有“佛性”,部分原因就在于,玩家和游戏角色有联系,但又绝不亲呢,这样体验后,才会有所谓洒脱、放手和成全的感悟。
提醒想来蹭热度圈钱的公司,准备搞山寨版《旅行京巴》《旅行金毛》《旅行泰迪》等等的,要注意把握游戏的调性,玩家移情太多,以致根本撒不开死攥着狗链子的手,还谈什么明信片氪金,纪念品变现?
这款游戏的精髓,就在于角色反馈的随机与不确定性。
这种与年轻人佛系生活的暗合,造就了连日本主创方都没有想到的大火。
3
一时间,朋友圈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一个个90后单身青年化身五星级模范家长,不是担心蛙儿子饿着,就是关心成长社交,可惜他们没有等到开家长会的剧情,而是遭遇了突然来袭的空巢烦恼。
虽然玩家多以长辈自居,称呼自己养的蛙是“儿子”,但我觉得,玩家投射在蛙身上的依恋之情,与其强行归纳为“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式的慈母情,倒不如说是寄托了“欲寄彩笺兼尺素,山水长阔知何处”的个人梦想和愿景。
新京报记者曾专门采访了《旅行青蛙》游戏制作负责人上村真裕子女士,她就游戏的设计理念,受欢迎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上村说,任何人都想不受任何束缚,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但现代的年轻人,从工作到个人生活,要做的事情太多,很多人每天都过着十分忙碌的生活。虽然实际操作游戏的是玩家本人,但在游戏中青蛙“儿子”会擅自去旅行,这种不受拘束的轻松感,可能是让游戏在忙碌的年轻人中获得好评的原因。
我们希望玩家之间不要竞争、抢夺,大家能够按照个人的步调悠闲地享受游戏,这也是我们开发《旅行青蛙》的本意。
所以,这真的不是一款测试生育意愿的游戏,您“老人家”也一定不要以为,把青蛙照顾得事无巨细体贴无比,自己就具备了现实中生娃的素质和能力。
对产生这种幻觉的玩家,我就想问一个问题,你能保证自己生的娃,也是触屏的吗?
4
谁都想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谁都想抛却所有压力,率性走走停停。
自己做不到,就让青蛙在虚拟世界里,实现自己的梦想吧。
你不是在送蛙出游,而是在放生自己。
不知何时,现代人身上背负了越来越多的生存压力。
若干年前,年轻人还不需要面对这么多的社会枷锁。
一晃毕业十余年,我曾对当前的状态描述如下。
对于现在的生活,一个单词就可概括——Routine。自己也奇怪,明明挣得比过去多,怎么越来越没机会享受生活?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这是卡夫卡的话,不是我说的。流氓作家冯唐教育我们,你必须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表面的相似。我是个猫头鹰的坯子,却在过百灵鸟的生活,在每一个早起的清晨,我眼睛浑浊,手脚哆嗦,但必须坚持扮演好每个角色。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其实生活能够波澜不惊的Routine起来,已是最大的眷顾和幸福,怕什么日复一日,每一次有每一次的欢喜。
现在回头看,这段话到倒数第二句就可以结束了,最后一句明显是在硬撑和嘴硬。
现在的年轻人在经历什么样的人生Routine?
上学——工作——买房——结婚——生娃——养娃——娃再上学,生活不单是眼前的苟且,还有未来的循环苟且。
不是不够充实,而是不能自持,哪怕是空空的行囊,哪怕是未知的远方。
5
但你我的自由,不能总交给一只蛙在屏幕后承受。
这年头没人压力小,谁还不是哭着喊着活不下去,第二天活得比谁都更加努力。
或许可以把给青蛙搞后勤的精力节省下来,让蛙大侠随它去,自己下定决心,向蛙学习,用让自己意外的形式,也跳出一次轮回,放生一下自己。
VISA卡有条广告语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Go!是一个动词。简单,却蕴含着无比强大的能量!它点燃我们的梦想,驱策我们不断前进;它释放我们心底的激情,去探索生活,发现未知;它让你纵身十米巨浪时,面带微笑。世界很大,精彩无处不在。动身吧! 带上VISA,付诸行动!
我们有支付宝和微信,可以不带VISA,需要带上的,不是等蛙儿子明信片的毅力,而是破窗的勇气。
人生苦短,不用非拼得血肉飞溅,但也请用正确的方式“苟延残喘”——
像你的蛙一样迎接未知,不要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