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复杂认知过程
理解不同于记忆,也不仅仅是用自己的话重述记忆内容。理解涉及知识、技能及观点的恰当迁移与使用。在目前普遍使用的教育目标系统中,这样的理解被认为是“高水平的认知目标”
一、元认知
1、元认知知识与调节。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或者对思维的思维,它是知道自身思维过程的知识以及运用这种高水平的知识调节理解、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的能力。由于人们的元认知知识和技能不同,因此,个体在学习的效果和速度方面也就存在差异。
元认知包括我们前面讨论过的三种知识:(1)作为一个学习者所具有的陈述性知识,即知道做什么;(2)程序性知识或知道如何运用策略;即知道怎么做;(3)保证任务完成的自我调节知识——知道条件以及何时、为何应用程序和策略。而元认知就是策略性地运用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自我调节知识以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元认知调节着思维和学习,它包括有三个基本技能:计划、监控和评价。当任务具有挑战性,但又不是特别难时,元认知最为有效。
2、元认知的个体差异。元认知能力的一些差异时发展的结果。一般在5—7岁开始发展,并在整个中小学期间都在提高。不过,并不是所有元认知能力的差异都与年龄和成熟有关,元认知的一些个体差异可能是由生理差异或学习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如注意失调。因此,致力于改进学生的元认知技能,对于那些存在学业困难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3、元认知的发展与促进。和所有的知识和技能一样,元认知技能也可以学会并得以提高。如设定目标、进行计划、评估成绩和自我反思,以此来帮助学生养成“向内”审视自己思维过程的习惯。对于年长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可以把元认知的问题整合进教学、讲座和作业中,如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我反思,可以设置下列问题:学习中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如何能激励自己去学习?如何很好地判断自己是否理解了?怎样中的关注新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在任务开始之前,如何设定具体的目标?在学习开始之前,应该就教学材料问些什么问题?在完成这部分学业时,自己学习目标完成得怎么样?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自己学到了所能学到的东西了吗?在问题解决后,自己考虑到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了吗?
二、学习策略
为了学习,学生必须进行认知投入——把注意力集中在于材料相关的或重要的方面;其次,为了思考和深层加工,他们必须付出努力、建立联系、精细加工、转换、创造、组织和再认识——练习和加工得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巩固。最后,学生必须调节和监控自己的学习——知道什么是有意义的,以及什么时候需要使用新方法,也就是元认知。
1、有策略地学习。学习策略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知道如何去做的知识。它可以是认知的、元认知的或行为的。所有这些学习策略都是在非常规方法不起作用而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时,有目的地加以运用以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策略的使用将更加老到,也就更少需要有意志的努力了,最终将自如地运用这些策略。
2、视觉化组织工具。研究表明,与朗读课文段落、听讲座以及参加讨论等活动相比,制作概念图(观点之间关系的制图)的活动对于知识的保持与迁移更加有效。在实际教学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视觉化组织工具可供使用,如韦恩图,树形图、时间轴等。
3、阅读策略。在阅读过程中,有几个策略可以支持这些建立联结、精细加工、转换信息、组织材料、进行概括等加工过程,如五步阅读策略,CAPS策略,这是因为按照这几个步骤进行阅读,能使学生更清楚地意识到所读的章节是如何组织的,其次,这些步骤要求学生分步学习新内容,而不是立即学习所有内容,可以让学生进行分散联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更深层次、更精细的信息加工上。当然,不管使用什么策略,都必须教会学生怎样使用这些策略,直接的教导、解释、示范和右反馈的练习都是必须的。
4、学习策略的应用。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由一个共同的发现,就是产生缺陷。即学生习得了策略,但他们在能够或应该使用时却没有应用。因此,要确保学生真正使用策略。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学习任务必须恰当;(2)学生必须关注学习和理解;(3)学生必须相信使用学习策略所需要的努力和投入是合理的,是有可能得到回报的。
三、问题解决
1、关于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可以是一般领域的,也可以是专门领域的。另外,根据目标的清晰程度和能提供用来解决问题的途径的多少,问题可以从结构良好到结构不良进行分级。一般问题解决策略通常包括五个阶段:明确问题、设定目标、采取问题解决步骤,解决问题,直至最后评价结果。一般领域和专门领域的问题解决都是有价值和必要的。
2、问题解决的表征。为准确表征问题,你必须既要理解整个问题,又要理解它的各个部分。而图式训练可以提高这个能力。问题解决过程有完全不同的路径,这取决于表征和目标的选择。当学生对问题的表征提出了一个即刻的解决方案,也就意味着任务的完成。
3、阻碍问题解决的因素以及特定领域专家与新手的区别。阻碍问题解决的因素包括功能固着或僵化(反映定势)。他们往往排斥精确表征问题和顿悟解决问题所必需的灵活性。此外,在做出判断或决定时,可能会忽略重要信息,例如可能基于一个类别的典型代表性或可利用的记忆来做出判断。一般而言,专家问题解决着储备了丰富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他们围绕用于问题解决的一般原理或模式来组织这些知识。他们往往比新手能更好地进入工作状态、记住相关信息并监控整个过程。
四、创造性
1、何谓创造性?如何评估?创造性是独立地重组问题,用新的、有想象力的方式看待事物的过程。创造性很难测量,但是发散性思维测验可以从新颖性、流畅性和变通性等角度进行评估。新颖性通常从统计角度进行确定,流畅性是不同答案的数量,变通性一般通过不同种类的答案的数量来测量。
2、教师如何在课堂来支持创造性?多元文化经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中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在互动过程中接受不同寻常的、有想象力的答案,示范发散性思维,使用头脑风暴,并包容不一致的意见。
五、批判性思维与论证
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逻辑、系统地考察问题,证据以及解决方案而对结论进行评估。包括界定和阐述问题,判断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是否一致且恰当,以及得出结论。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来发展批判性思维,额外练习活动的跟进都是很重要的。仅仅一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不够的。
论证的核心(与其他人争辩观点的过程)是用证据和理智来支持你的观点和立场,并能反驳对方的观点和证据。论证技能不是天生的,需要花费时间进行有效教学才能学会。对儿童和青少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很难注意、理解并用证据反驳对方的观点和立场。
六、为迁移而教
所谓迁移,就是先前材料的学习经验对新材料学习的影响;认知工具与动机的创造性使用。先前在一个情境中学习到的规则、事实及技能应用到另一个情境中时,就发生了迁移。信息可以跨越多种情境进行迁移。如从一个学科迁移到另一个学科,从一个地点迁移到另一个地点,或从一个作用迁移到另一个作用。正因为有这些不同类型的迁移,我们才能把在一个领域中学到的技能应用到许多其他的任务之中。
受到良好训练的知识和技能的自发运用,叫自动的迁移。而有意识、有意图的迁移涉及把在一个情境中学习到的抽象知识反思式和有意识地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学习情境会支持积极的建构学习、自我调节、合作意识、认知和动机过程。另外,学生应该处理他们生活有意义的问题。还有,教师可以直接教授策略、提供有反馈的练习,然后把策略的应用扩展到新的、不熟悉的情境中,以此来帮助学生迁移他们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