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开始阅读张祖庆老师《从课堂到课程教师专业成长十二讲》,李政涛老师为他写序说:“成长是靠修炼出来的。”,修己修养,有修正之义,练就是锤炼。经历了修炼历程的老师,必将踏上真正的成长之路。我通过阅读,知道了张老师的人生发展经历了很多事情。他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项关于教师成长的调查,调查表明,教学的前五年教师的教学成果与教龄成正比;第五到八年,教师的成长普遍呈现平稳的发展趋势。在第八年后,教师的职业生涯出现分化,大约5%的教师发展为发展成专家型教师,95%左右的教师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开始下降。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其中读书时期是酝酿期,1到3年是生长期,4到8年是发展期,第九年开始进入高原期。在高原期。也许你的论文写得不如以前出色,也许你上公开课时找不到灵感了,也许你的小学中级职称已经评上了,而评上副高正高职称却遥遥无期,职业激情即将消耗已尽,于是你停滞不前,职业发展陷入洼地。此时如果你能走出来,就会迎上上扬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第二曲线;如果你走不出来,你就可能慢慢衰败,最终成为学生讨厌自己也讨厌的教师。
回首来时路,张老师最早工作是在浙江温岭一个海岛上的一所学校工作。他陷入洼地,就是连续两次评选“十佳青年”教师,他没有评被上,然后他进入后期,但是他他默默地咬牙执行,执着前行。然后他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春天,厚积薄发,获得全国教学B5特等奖。这时候他又突然又跌入低谷,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最后他触底反弹。职业生涯第二个春天就是他明白了他自己要做什么,专业成长,有没有道。张老师指出从教师到骨干教师,再到卓越教师,其中最缺的就是职初教师到骨干教师缺的是案例知识。那么骨干教师到卓越教师缺的还是课程。张老师也建立了老师成长的模型,如何从骨干教师走向卓越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