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企工作的李思明,有一天接到老板的电话,老板语气如常的介绍过试用期的工作目标之后,问了思明几个问题:你今天的工作是怎么安排的?你明天的安排是什么?你的座机号是多少?
思明老老实实的回答了老板的问题,很快就明白过来,老板打电话的真正目的,不过就是想核实一下,他李思明此刻是否在办公室工作。
李思明就觉得有点好笑了。李思明的职位性质,其实在家工作和在办公室工作并没有什么区别,由于需要沟通的同事都base全国各地,交流基本靠电话视频,而个人的工作差旅频繁,同事又需要大量的独立思考,其实在家办公更有利于提高办公效率。所以李思明的上一家公司,并没有要求要在办公室完成行政工作。
不过李思明完全能理解新公司的规定,也愿意遵守。真正令李思明感到不快的,是老板颇不信任的语气和试探,使得原本简单的就是关于“需要在办公室工作”的条例告知,硬是变成了一场彼此信任的暗战,这令刚加入公司的中层管理李思明,感到非常的不愉快.
无独有偶,有一次,一位一线销售员工,讲了她和老板之间的故事。我们姑且称这位员工是X。X的工作性质也不需要坐班打卡,大部分时间是拜访客户,考核的唯一标准就是业绩是否完成,当然原则上公司也有一些大家都不太care的工作时间,比如从早上9点至下午5点销售员工应该在拜访客户,当然了,做销售的人都知道,基本上这种规定对于销售来说形同虚设,因为销售的拜访大多以客户时间为主。
有一天X上午10点钟时在路边等车,很巧的是她的老板开车路过时看到了X。老板当时就给X打了一个电话,问:“你现在在哪里呢?”,X很紧张,听出了老板查岗的意味,于是编了个谎言说自己在帮客户打印资料。老板“哦”了一声,结束了电话。然而比较奇葩的是,在隔天的一次公司全体会议上,老板增加了一个环节,叫做“信任”。老板隐去了X的名字,将事件完完整整的叙述了一遍,那大意就是:对于这种不诚实的员工,你们怎么看?
X在台下,脸像被烫了一样的红,心脏仿佛被猛然电击又像被什么绞过,羞愧难堪又夹杂着被羞辱,尤其当老板淡定的问X:你的看法怎样时?X当时就做了一个决定,她要辞职。
在这两件事情当中,客观的说,当然是可以分出对错。在案例一里面,李思明作为一个新员工,他或许应该更早的去了解新公司的文化和规定,也许就避免了一场不愉快的发生;在案例二里面,X在被老板问道“你在哪里时?”,或许应该诚实的回答老板:我还没有开始拜访客户,很抱歉,我会注意。也可能可以避免这一场不愉快发生。
可是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这两个案例里面,对于造成的不愉快,需要付首要责任的,其实是老板。
在案例一里面,李思明作为一个新员工,在试用期阶段原本就在熟悉各项公司规定,有些规定没有遵守,仅仅是由于他不清楚这项规定。老板在面对这件事情时,完全就可以很坦诚友好的询问李思明:“思明,你一般是习惯是在家完成行政工作,还是在公司?”无论思明的答案是什么,都无可厚非,但老板需要做得就是清楚友好的告知员工公司的规定是什么,我们需要员工共同去遵守。如果员工在遵守规定上与个人习惯有困难,那么老板可以进一步与员工讨论困难在哪里,有什么解决办法,双发是否可以尝试解决,倘若不能够解决,最不济的情况,双方也依然有友好开放的平台,员工可以继续另寻适合的工作环境,公司也可以另寻匹配公司文化和规定的员工。
非常简单的事情,完全只是就事论事,且双发都出于真诚,有一个正向的出发点,从老板的角度来说,帮助新员工熟悉并尽快适应公司制度,培养匹配公司文化发展的员工。对员工来说,我需要尽快了解新公司规定。原本是非常好的一个促进双方了解适应的机会,由于老板不信任员工的系类思维:“员工没有在办公室工作”——即等于“违规”——我需要跟他谈谈——谈话需要一定的“技巧”,导致了一场让双发都不够愉快的沟通。老板传递出来的这种不信任的感觉,也为后续的不愉快沟通埋下了伏笔。
在第二个案例里面,我们也许可以指责X不应该撒谎欺骗老板。可是,大家想想,起因难道不是由于老板的不诚实吗?老板明明已经确凿的看到了X在那里,也确凿的知道X此刻没有在拜访客户。为什么还要蓄意打电话去询问员工“你在哪里呢?”。
从公司管理以及团队管理的角度,老板当然有责任去确保员工拜访客户的有效时间,通过管理过程去确保绩效的达成。出于这个目的,老板有几种做法可以选择,她可以当即打电话给X:“X,我看到你某某路口,刚巧开车路过,如果顺路的话,我可以载你一程”,或者,老板可以在稍后找个合适的时间,了解X的拜访时间是如何安排的,如果影响X业绩达成的重要因素中确实有时间管理的问题,那么老板可以如实如X讨论她看到的现象,并与X一起寻求解决办法,或者再不济,老板也可以直接找到X谈:今天我看到你在10点钟还没有拜访客户,说实话我有点担心,因为以我的经验判断10点钟还没有开始拜访客户显然没法保证一天的有效拜访数量,我想了解一下你的想法,你的时间管理。
这么多有效坦诚,并足够能传递信任提供帮助的方法,老板没有选择,偏偏自做聪明的选择了一个貌似“不伤害员工自尊”,又避免了直接冲突,然而事实上却极大地羞辱了员工自尊的方法,让员工从此扣上一顶“不诚实”的帽子,再没有任何退路能够坦然面对老板。
说实在的,能进外企的员工,智商能力一般都不低,这点点套路,大家心里都很有数。
这实际上也是我不喜欢企业培训的原因。当然,客观的说,外企的培训已经做得很细致了,但目前的培训致命的缺点是它仅仅能告诉员工你该怎样去做,简单来说,就是按照什么套路走。所以大家发现,拜访有拜访的套路,辅导有辅导的套路,我们常常去要求员工做许多role play,就是在评估套路你玩儿的转不转。但说实在的,真正将套路玩到炉火纯青不留痕迹的,恰恰并不是由于他套路玩的好,而是由于他足够真诚。
我们做一切事情,与他人和合作,最重要的,首先是真诚和信任,基于这两大品格,我们再去谈方法,谈步骤。有数据显示,员工离职,至少80%以上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的直线汇报人,并非是由于制度、业绩、赚钱不够多,没有提升空间等原因。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很多时候,人们怎样行事,是以他们怎样看待自己与他们的关系,以及他们认为别人这样看待他们为基础的,如果老板向员工传递的并不是“就事论事,共同探讨正向出发点,一起解决问题”的态度,员工很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表现出正向积极的行为。
说了两个负面例子,来谈一个正面例子。
我有一个老板,我至今仍记得许多年前她和我的一次谈话。
我因为一直不太喜欢做销售工作,所以业绩表现常常忽高忽低,在工作至3年时面临职业的瓶颈期时。我当时的老板,郑重找我谈了一次,基于我们之前合作建立起来的足够信任,我坦诚的告诉她我并不喜欢做销售,这是我无法保证持续高绩效的根本原因。她问我那么你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可有想过怎么开始?我说喜欢培训,我没有想法。她后来跟我分享了她知道的一些方向,并依据她对我的了解给了我一些建议。她说如果你愿意,可以朝着你喜欢的方向去做。她可以为我分配销售压力较小的区域,为我多一些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但仍要确保业绩达成。我在很开心的结束那次谈话之后,后来经过慎重考虑,我拒绝接受压力较小的区域,拿相对少的奖金。我想清楚了自己眼前的责任,决心努力完成现有业绩,从公司内部经由职位提升转岗培训。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我拿到了全国销售明星,两年后提升经理,并很快转岗开始做我真正喜欢的岗位。
这是一个“没有套路,满满真诚”的老板。可是你说她没有套路,我却要告诉你,我整个职业生涯,最专业的拜访套路、最核心的面试技巧以及辅导技巧,都是从这位老板身上最先学习到的,她让我看到的,绝非是套路本身,是套路背后,真正最核心最有价值,也是唯一能够让套路真正发挥光彩的东西,那就是,真诚。
所以,我特别想呼吁那些套路满满,心思缜密的老板,其实和员工谈话,并无所谓套路,抛开各种步骤方法,首先要建立的第一步,是自己对员工的信任,你的信任可以让员工感受到,基于此,方法和套路,才能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