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者决定了沟通——管理:使命、责任、实务(实务篇)
【R 阅读原文】
首先它意味着进行沟通的是信息的接受者。所谓的发送信息者,即发出信息的人并没有进行沟通,他只是发出声波,如果没有人听到,就没有沟通,而只是噪声。发送信息者或说或写或唱,但并没有进行沟通,实际上,他也不可能进行沟通,他只是使得接受着——或更准确地说是“感知者”——可能或不可能感知到什么。
这是出自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洞见,可以从两个方面联系自己,第一,我说给其他人听的时候是不是关注对方的接受情况了,第二,我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是不是尽力去完成沟通了?因为是听的人,在进行沟通,说的人不过提供了沟通的可能性而已。是倾听者决定了沟通。这个表述非常深刻,体现了德鲁克一贯之的思想,所以倾听不是被动的。
【I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
大家来看下面这张图,沟通的过程,是信息源通过一定渠道,比如当面沟通、电话或者微信,传达给接受者,信息源即信息的发送者表达信息,接受者倾听信息,中间存在很多干扰,比如环境、心情等。通过这张图,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公式,沟通能力=表达力+倾听力。沟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当我们沟通时,我们要关注对方是不是在倾听,是不是已经接收到信息,是不是已经理解信息,比如我给老板发信息让帮付一个款项,我没有确认,结果老板没有看到。当别人沟通时,我们要主动倾听,及时反馈给对方获得的信息和情绪。上文片段中,强调“是倾听者决定了沟通”,非常棒。我们往往表达过多,而倾听很少,这种说法可能会有很多人不同意,我平时听的很多啊,老师上课、老板开会等。那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的倾听是主动的吗?听懂了吗?给对方反馈了吗?作为沟通的主体,我们更应该主动倾听,已使沟通有效高效。
【A1 联系过往经验】
前段时间,同事黄宝问我:“那个结构做的怎么样了?”
我说:“有个小问题,这个不知道怎么出模。”
然后黄宝说:“这个先这样搞,再这样,明白了吗?”
我听他说的时候,脑子里在想我还有个事情没有完成。
我说:“明白了,我试试。”
然后我回去搞了半天,没有搞出来,也没有问他。
下午黄宝到了我位上,看我还在搞。“怎么还在搞,不是已经。。。好吧再给你演示一下。”
好尴尬。。。
我没有主动倾听,没有全神贯注听他讲,也没有及时回应,不懂装懂。
这已经成为我的坏习惯,很多时候都不集中注意力听别人讲话。别人说完,也没有回应,不懂也不问,没听清也不问。当我具体做事时,发现因为我没听明白而做不成事,不得不厚脸皮再问一下。这样习惯导致我做事效率低下,也给别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必须要改正。
【A2 以后怎么做】
这周无论谁给我说什么我尽量做到这三步
1.沟通时,放下手头的工作或者手机,面对面认真听,全神贯注,关注眼神;
2.及时回应,收到邮件确认收到,分配任务确认明白,沟通过程中适时点头回应。
3.有不懂的不明白的及时询问,确保理解清晰。
3.不懂的不要装懂,尽量问,多问两次,做好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