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早就埋下了人生目标的种子,只是成年后被生活压力所迫,理性思维开始权衡各种利弊,从而刻意忽略了自己原有的梦想,而感性力量却始终在帮我们守护和珍藏那些理想。
设想你现在一百岁了,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回首一生会为什么事情而后悔,又会为什么事情而自豪?
想想你年轻的时候是怎么度过闲暇时光的?
你想为自己的后代留下些什么呢?
采用这种终局思维的方式,可以让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依然守护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所有的所思所想,只有用文字记录下来,才会获得永恒。
我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那片土地,他说那片土地养育了我们,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问题。所以,父亲对土地的眷恋之情无比深厚。直到今天,父亲本来可以脱离土地过城里人的生活,但他对那片土地依然恋恋不舍。
我曾多次试图说服父亲,但真得好难好难,有种冥顽不化的感觉。不过,父亲最终还是做出了改变。2021年5月份,父亲来到了上海,我带父亲到青浦图书馆借了10本书,然后给了父亲一个笔记本,让他每天看书写字,有感悟的语句就摘抄在本子上。
父亲还是听了我的话,每天写点东西,等我下班回家后,会听父亲朗读当天看到的好词好句,并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回顾从前。这种交流的时光,我感觉到很幸福,我也有意识地记下父亲说过的话,当作以后的写作素材。有些时候,父母在家闹别扭,我感知到家里气氛的异常,翻看父亲的笔记本,果然写下了原因。对,这是一个好习惯的开始,反思回顾,再看开点。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多月,6月20日,大伯策划着让父亲去公司当保洁,被我拒绝了。回复大伯:父母为几个子女操劳了大半辈子,每天就知道干活,连思考问题的时间都觉得是浪费。我爸到这个年龄了,静静心比较重要,今年这半年刚刚好,现在写了一本子,我回来听听也挺开心的。子女嘛,就希望父母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开开心心的就好了,赚钱就靠孩子们自己吧。大伯也表示理解,尊重了我们的选择。
但这次事件后,父亲可能有了一些想法,觉得呆在上海有点别扭。我倒也觉得没什么,不要受他人的影响,自己的人生之路还得自己走。
7月初,刚好孩子们放暑假了,父亲提议要去大同帮大哥家的忙。我想了想,这倒也行,于是买好火车票,7月3日把父亲送到火车站,当时内心五味杂陈,有太多的不舍,不知道父亲一个人在太原换乘车次能否顺利。次日,大哥打电话说:已经接到父亲了,我这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对于父亲独自一人能来到上海,又能前往大同,还是挺厉害的。以后对于父亲的出行,子女也不用太过担心了。
9月份,大哥所在的饭店面临转型,父亲也只好考虑返回老家。二姐夫刚好在河北,绕了一圈把父亲接回家。
回到家乡的父亲,又开始了农忙生活,捡枣、摘核桃,然后寄送给亲戚、子女,这是父亲对我们的爱。或许这样的关怀,也让父亲感觉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感。
但是这种在物质上的关怀,对于子女而言,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父亲需要提升自己的思想层次,因为这关乎子女的幸福。
由于父亲对于幸福人生认知的浅薄,经常会引发一些家庭矛盾。就比如二姐嫁人之事,都已经过去十年了,父亲还是那套说词,提起一次说一次,真得让人很是懊恼。为了改变父亲的这种浅层次想法,我经常要打好久的电话,重复说一些已经说过好几遍的话。但是之后的交流让我的心情再度跌入谷底,因为父亲还是老样子,真的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有时候,我真的感觉很疲惫,于是我放弃了改造父亲,我想我能不能换个方式看待父亲的问题?这时候的父亲像个小孩一样,有时候就很捣乱,这样想来父亲还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哈哈哈。
以前只是给父亲打电话,很少打字交流。2021年的某一天,从父亲的口中捕捉到一个细节。于是今年开启了打字交流模式。
在运营家庭群的时候,想到一个家庭也可以当作一个公司来经营,那父亲就是家庭群的董事长呀。我说:希望董事长多输出对家庭成员有利的价值观,把人生经历中优良的家风传统传承给子孙,带好头呀。
如果有一天,记者采访您:请问张老先生,您是怎么教育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子女的?您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您家族的家风是什么?6个子女的培养计划是什么?哈哈,把这些想法写出来,就是一本自传书,永远都会在世界流传。这就是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思想的传承是无限的。
父亲说:我是一个农民,从小教育孩子好好学习,没有科学文化什么都办不到,长大以后用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