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宋代诗人晏殊的这句诗描写了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色和节令特色,展现了这个季节的美丽与哀愁。
在我的老家东北地区,四月的土地刚刚开化,江河也渐渐开封,清明节的到来,更让人对春天的到来充满期待。
在东北,清明节的习俗为祭祖、吃鸡蛋和踏青等。东北的少数民族清明节更有着一些特殊的风俗。
01
祭祀祖先
扫墓祭祖,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前往祖坟前,为祖先烧香、烧纸、祭拜,以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在东北的农村地区,人们会带着祭品和铁锹,前往祖坟上坟。会用铁锹铲除杂草、添上新土,摆放供品、焚香祈愿、燃烧纸钱和元宝。 现在,年轻人大多不这么做了,祭祀祖先会选择环保的方式献花。家人们会在祖先坟墓前说说小辈们的进步,祈求祖先保佑后代平安顺遂。 亲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会缅怀逝去的亲人,传承家族的文化和记忆。
02
吃鸡蛋
大多数的东北人家在清明讲究要吃煮熟的鸡蛋,在清明节吃鸡蛋起源于先秦时代,春季是万物孕育萌发的季节,与鸡蛋孕育生命之意相契合。
在东北有一句民谣;“清明不吃鸡蛋,穷得乱颤!”还有“清明不吃豆腐,穷得乱抖擞!”等等。清明时节吃个煮鸡蛋寓意大吉大利,圆圆满满。
东北地区也有食用冷食的习俗,如凉拌菜、冷面等。
有的人家也有吃饺子的习俗,就是清明要包酸菜馅的饺子吃,说这样能心静气爽,眼清目明。
03
踏青放风筝
清明节期间,气温回升,春光明媚,是郊游的好时节。随着春天的到来,大地复苏,万物生长。东北地区的春天虽然短暂,但却美丽动人。在这个日子里,人们会走出家门,到郊外、公园等地踏青,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生命的活力。 我小时候,学校就会组织春游找宝的活动,事先在小山上石头缝隙、或草堆里等处藏好写有奖品名称的纸条,奖品都是由学习用品等组成,然后学生四处寻找,拿着纸条开心地找老师领奖。 有的地方会放风筝,这也是东北人清明期间的一大习俗。东北春天风大,平原地广人稀,比南方更适合放风筝。放风筝,在风中手握丝线,体会着牵挂和怀念、放飞哀愁。
04
东北少数民族特殊习俗
朝鲜族割草培土:朝鲜族人在清明也要给祖先扫墓祭拜,一般是先割草培土修整坟墓,然后给故人烧稻草,稻草代表着金条,是给故人寄钱之意,之后再向故人敬酒跪拜以示哀悼。
蒙古族烧“吐勒希”:按照当地蒙古族习俗,在清明节要烧“吐勒希”给祖宗上供。“吐勒希”包括炒米、酥油、鲜肉、茶叶、枣、布块和纸钱等。人们将过世先人的遗像“请”出来,安放停当,在烧香、诵经、跪拜。
达斡尔族人要祭拜“喜利妈妈”,有的满族人要祭拜“鹰嘴妈妈”;在黑龙江有的地方,清明时妇女还忌讳动针,认为这一天动针头目会不清明等等。
鄂伦春族的清明供萨满,保护森林。过去鄂伦春族有风葬习俗,在清明这一天,把萨满都供起来,把周围的荒草都拔起来,把腐朽的木头都清理干净,不仅是清理自己家的坟地,也把周围的环境都清理干净,使森林更加茂盛地生长。
写在最后
《礼记·中庸》里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它深刻地揭示了尊重和纪念先人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塑造社会道德的基础。在不断变革的时代,坚守对祖先的缅怀和传统价值观的尊敬,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道德修养。
在清明时节,我们的祭祀和纪念活动不仅仅是对先人的致敬,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百善孝为先”,这句古训我们都知道,然而“子欲养亲不待”的遗憾也在提醒我们,珍惜与在世亲人的时光至关重要。
在缅怀祖先的同时,我们应当更加珍惜与亲人共度的每一刻,及时表达对他们的爱和尊敬。
孝顺不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应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关怀亲人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