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暄:原本是为向君王敬献忠心的典实。后演变为冬天受日光曝晒取暖。而古人对冬日负暄尤为钟爱。在这个冬日,重新体味一下古人在冬阳之下的人生感怀。
白居易的《负冬日》: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
杜甫的冬日阳光《西阁曝日》
凛冽倦玄冬,负暄嗜飞阁。
羲和流德泽,颛顼愧倚薄。
毛发具自和,肌肤潜沃若。
太阳信深仁,衰气欻有托。
欹倾烦注眼,容易收病脚。
流离木杪猿,翩跹山颠鹤。
用知苦聚散,哀乐日已作。
即事会赋诗,人生忽如昨。
古来遭丧乱,贤圣尽萧索。
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
【释义】
厌倦了冬天的严寒凛冽,喜好登上高阁晒太阳来取暖。
太阳散布着光辉和温暖的恩惠,寒士生活困顿,贤明的君主应会为此感到愧疚。
在阳光的温暖照耀下,毛发都舒畅了,肌肤渐渐润泽。
太阳实在是十分仁慈,依赖着冬日的阳光,身上衰败之气很快得到了驱散。
枕头倾斜了烦请着眼一看,虚弱的身体很容易得到了调和。
树梢上的猿猴流利敏捷,山巅的鹤飘逸飞舞。
朋友了解我苦于分离和相聚,常常因为流离漂泊而悲伤,短暂相逢和安居而欣慰。
面对眼前的事物而作诗,漂泊不定的人生经历恍惚之间淡忘了。
自古以来遭到国丧战乱的君子都凄凉衰颓。
为什么我将进入晚年了,还在因为忧愁时事而心力憔悴?
《西阁曝日》是唐朝诗人杜甫所作。此时杜甫将进入晚年,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漂泊不定后,国难民苦,满目沧桑,忧时伤乱,心力憔悴。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过了一段稳定安然的日子。作此诗时,正值冬天,杜甫登上高阁,曝日取暖,面对当时情景,写下这首诗,表达了自己暮年时期漂泊不定,仍不忘关心天下世事的心情。
负暄一词的由来:
负暄,为向君王敬献忠心的典实,冬天受日光曝晒取暖。出自《列子.杨朱》:"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释义: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经常穿乱麻破絮,勉勉强强地挨过寒冬,到春天耕种时,在太阳下曝晒,不晓得天下还有高屋暖房、丝棉绸缎、狐皮貉裘,回头对妻子说:“背对太阳,暖和极了。别人都不知道,我去告诉君主,一定得到厚重的奖赏。” )
哲学寓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也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所受的社会教育等密切相关。这个农夫有这样的想法,是由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所受的社会教育等社会存在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