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的第一章:《3年写了300万字后,我重新理解了写作的价值——写作能力是人人需要的底层能力》中,作者写了这样一段话:
作为写作者,我经常面临这样的状况:今天不知道写什么。
看来再厉害的写作高手,可能多多少少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而分析问题的角度与深度不同,也就造就了相同问题下不同的处理策略,自然也就产生了自分高下的处理效果。
那么作者对这一问题是怎样剖析的呢?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你今天没有学习,没有成长,没有对一件事进行深入的思考,你就不知道写些什么;如果你每天都有东西写,而且写出来还不错,说明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相比,又有了新的进步。一天下来,你有没有得写、写得好不好,正是检验你今天有没有进步、有没有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准。
概括来说,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之所以不知道今天写什么,是因为今天没有学习,没有深入地思考,也就是没有成长。
在这三者当中,学习是输入,思考是加工,成长是结果。而我们很多人,或者只是在追求短期的甚至是错误的结果,或者是在追求长期与正确的结果的时候,可能忽略了对学习与思考的投入,或者说,相比于我们所期待的那个结果,我们对学习与思考的投入严重不足。
就我个人来说,我既没有将写作与成长之间划上等号,目前阶段所着眼的写作能力本身的提高在我看来也更像是一项单一技能的增强,而无法与一个人的完整能力等同并论。同时,在此之前我也没有意识到一个人的完整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恰恰正是其写作能力的根基。如今想来,我此前的这些认识显然是有些狭隘了。
同时,我对学习的投入太少,是限制我写作的最大短板。没有足量的学习加持,思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何谈高质量地持续输出与不断成长进步呢?
当然这并不是说,追求的目标对了,那么只要保证足量的学习投入就能够万事大吉,就一定能达成高质量的输出。要想达成这样的目标,深入地思考必不可少。
这就像大脑控制下的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要想走得好,走得快,走得坚实,就得目标正确,还要两手都得抓,两手都要硬。
所以作者说:
用输出倒逼输入,写作绝对是你逼着自己每天成长、每天思考的重要手段。
深以为然。
写作是手段,通过写作可以倒逼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深入地思考,从而逐步提升我们的整体能力包括写作能力。到那时,高质量地持续写作再不是问题,手段也就变成了强化其自身的目的。
多么漂亮的环状渐次进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