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高难度谈话》
阅读进度:第五、六章
阅读时长:60分钟
阅读感悟:这本书逻辑很严密,每个章节的分析和论述都非常详实而具体。阅读难度是比之前读的书增加了不少,原因是因为第一它所介绍的知识点蛮多而且联结得很紧;第二是因为毕竟是外国人写的,里面的文化气息和理解角度不同,所以读者需要切换模式才能读得懂。不过,我个人认为,认真去读、去抓紧每个章节的主线,边读边做笔记还是能明白的,并且也会越读越感悟深刻!
金句摘录:
1、“当我们无法在逃避和面对之间做出选择,进退两难时,我们往往会将自己的情绪置于矛盾之外,以此当做应付之策。分享情绪后所带来的潜在代价会让我们觉得谈论情绪就好比一场豪赌。当我们将情绪作为筹码押出去的同时,巨大的风险也随之产生:我们可能会伤害到其他人,也有可能会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毁于一旦,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将情绪抵押出去的同时,我们也将自己放到了容易受伤的位置上。如果对方并不在乎我们的情绪,又或是用一些我们不想听到的话语作为回应,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所以,看起来,只有不扔出情绪这张牌,我们才能降低这方面的风险。”
2、未说出口的情绪可以通过很多方式为谈话染上一层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们会改变或影响你的音调和语气;也会通过你的身体语言或面部表情来表达自我;还会借助于话语中的长时间停顿或莫名其妙的偏见等形式来展示它们的存在。结果,你可能会变得有些不耐烦,富有攻击性,又或者你会摆出一副防御的姿态,对他人冷嘲热讽,或是干脆变得让人捉摸不透。研究表明,尽管很少有人能够一眼识破对方的谎言,但是当对方刻意扭曲、制造或控制情绪时,绝大多数人却都能够很快察觉出来。这是因为,当宣泄的渠道受阻时,你的情绪便会寻找任何可能的出口,一点一滴地向外渗透。
的确,未说出口的情绪会制造出许多难以控制的压力:你不愿与某一位同事合作,因为你和他之间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情绪问题;或者,因为悬而未决的情绪问题,你和配偶、孩子以及朋友之间出现了隔阂。
3、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情绪脚印。你也许可以坦然面对心中的渴望或悲伤,但是愤怒的情绪却会让你感到不安。对我而言,要将心中的怒气表达出来也许并不困难,但是面对羞愧或失败,我却会感到无能为力。事实上,让我们感到为难的不仅仅是这些所谓的消极情绪。对有些人而言,说出心中的失望并非难事,可是,要将内心的感情、自豪或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却相当困难。
一方面,你的情绪脚印有其固定的形式和内涵,另一方面,它在不同的关系中又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姿态。换言之,对象不同——母亲,最好的朋友,老板或是飞机上坐在你身边的陌生人——你对自身情绪的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就会不同。因此,借助于形形色色的关系来探寻自我情绪脚印的真实轮廓,将会帮助你更加透彻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
4、接受那些情绪是一件正常而自然的事情。我们中的有些人会用一种假设来限定自己的情绪脚印:从本质上来说,有情绪就是错误的。已经退休的法官瑞克就是这样认为的,“在我的家庭里,我们从小便被告知不要谈论自己的问题,或是那些伴随问题而生的情绪。”对有些人来说,只要心中有情绪——任何情绪——就应当为此而感到羞愧。
5、对于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并不需要一一给出确定的答案。毕竟,在我们与对方进行谈话之前,我们只能做出假设。可是,对我们而言,能够做到提出这些问题并仔细思考,同时从各个角度观察我们的情绪,这就已经足够了。如果我们的思考卓有成效,如果我们诚实以对,如果我们能本着公正公开的态度接近这些问题,我们的情绪就必然会发生转变。我们的怒火也许就会渐渐熄灭,我们所受的伤害也会有所减轻;我们的种种情绪——被辜负或抛弃,或羞愧,或焦虑一也会逐渐回到我们的掌握之中。
6、“很多时候,在高难度谈话中,我们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谈话已经涉及到了我们的认知问题。我们能够清楚地感受到种种情绪——焦虑、害怕或试探他人;也能够察觉到我们的沟通能力尚有待加强,然而,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原本口齿伶俐的自己突然就变成了结巴;在本应该及时转移话题的时候,我们却突然失控,不仅总是打断对方,而且还据理力争,咄咄逼人;明明知道应该保持冷静,但是我们就是无法抑制住心中的熊熊怒火。面对这一切,我们自己都感到很纳闷,为什么会这样?话题与自我认知之间的联系通常都很隐蔽,不易察觉。”
7、“在谈话中,尤其是在那些涉及重要认知问题的谈话当中,你很有可能会感到进退两难或羞愧不已,于是,你便会很自然地生出一种逃避的欲望,想回避由对方的不佳反应所造成的额外的压力。“无论发生了什么,”你想,“我都不想让他们为此而感到烦恼,更不想让他们因为我而烦恼。”你的自我感觉已经糟糕透了,而此时,如果他们有任何不佳反应,那无疑是火上浇油,只会让你彻底崩溃。于是,阻止对方在谈话中做出任何不佳反应就成了你主要的谈话目标之一。”
8、“当你用极端的认知作为衡量标准时,即使是一个小错误,在你看来,都是灾难性的,因此,你几乎不可能会主动承认错误。如果你一心只想证明自己“无错,无瑕疵”的认知观是正确的,你就永远无法真正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型谈话中。而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你很可能会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9、人们不愿承认错误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害怕会因此而背上“意志薄弱”或“没能力”的恶名。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人们往往会给那些主动承担错误责任的“能人”们冠以自信,可靠的美名,并美其名曰:“人无完人”;至于那些死不认错的人,在人们看来,他们一点都不可靠,并且缺乏信心。正所谓,群众的眼睛才是雪亮的。
你的意图是复杂的。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会为即将到来的谈话感到紧张,完全是因为我们“心里有数”:我们过去的有些行为并不都是出于好意。”
阅读问题作答:
1、情绪对话为何如此重要?(需要自己概括)
“没有情绪,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关系将会变得平淡而单一。情绪,就像激情和骄傲,愚蠢与热情,以及嫉妒、失望和愤怒,是它们的存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与此同时,管理情绪也是一件极其充满挑战件的事情。你也许不曾想到,很多高难度谈话都是由于我们管理情绪失败——没有及时地认可和讨论情绪——所造成的。此外,如果我们不能公开妥善地对待情绪,作为报复,它们就会降低我们人际关系的品质,甚至于彻底摧毁一段原本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许多高难度谈话中,问题往往就藏在情绪背后,惟有触及情绪才能解决问题。将情绪置于谈话之外,其后果很可能是矛盾双方都不满意最后的结果。真正的问题丝毫没有起色,而更糟糕的是,情绪有一种很神奇的能力,它们能够自己找到重返谈话的方法和渠道,而通常这些方法大都不会对谈话产生积极的影响。
2、如何与情绪进行对话?(3点,书中寻找)
“要想解决情绪问题,方法有很多。只要你刻意为之,那么,让情绪融入到谈话当中通常都会有助于谈话的顺利进行。刻意回避情绪则必然会阻碍谈话,而表达情绪虽然也有可能阻碍谈话,但这些障碍却是可以消除的。如果你能巧妙地让对方了解你的情绪,那么,你不仅可以无需承担因为表达情绪而带来的种种潜在代价,而且还会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这就是走出情绪束缚的方法。
只要你能按照以下这些关键的步骤循序渐进,你就可以巧妙地将情绪融入到谈话和人际关系当中,其间,你不会对任何人造成伤害,而最后的结果也一定会让所有人都满意。首先,你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加以梳理;其次,你需要与自己的情绪就下一步的行为进行协商;最后,你需要诚实地与对方分享你真实的情绪,其中不能掺杂任何你对他人的评判和对此事的观点。”
3、高难度谈话中,如何描述和表达情绪?(3点,书中寻找+简要概括)
第一,“发现潜伏在归因、评判以及指责后的情绪”。“正如花生并非坚果,鲸鱼也不是鱼,西红柿更不是蔬菜,归因、评判和指责都不属于情绪的范畴。
揭开归因和评判的面纱。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随意假设他人意图危机重重,其一就在于这样做会招致对方的误解和防卫;其二则在于这些假设,或者说归因,一旦占据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就很难发现意图的真正驱使者——隐藏在意图后的情绪。
第二,“以指责的欲望为线索,找到那些重要的情绪。当我们鼓励人们放弃指责,转而从各自的角度分别寻找矛盾的根源时,人们常常会向我们抱怨说,接下来的谈话常常让他们感到心有不甘。这就好比他们原本想要一杯真正的冰激凌,可最后拿到手的却是一碗脱脂酸奶。结果,不甘心的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谈论归责根本无济于事,指责对方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结果。
其实,真正让他们感到不满的并不是指责他人不成功,而是表达情绪失败。当人们在归责过程中受到情绪干扰时,指责他人的渴望便会油然而生。归责一旦受到那些未说出口情绪的阻碍便无法继续了。这时,人们很自然地便会想到说:“承认吧!这本来就是你的错!”我们应当认识到,这种指责的欲望恰恰正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它将会帮助我们找到那些尚未表达出来的情绪。有时候,不满足感会伴随着归责谈话“的深入而出现,只不过,我们不应该将它当成指责的借口,而是应该在它的刺激下进一步搜寻那些隐藏得很深的情绪。一旦这些情绪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这是我的责任,这是我所认为你应当承担的责任,最重要的是,我再也不觉得被遗弃了”),指责的欲望自然也就偃旗息鼓了。”
第三,“勿将情绪当成神训:和它们谈判”。
我们的一位同事有两条表达情绪的原则。他首先向我们解释了第二条原则:尝试着将你的全部情绪和感受融入到谈话中。绝大多数人听到这条原则可能都会不寒而栗。的确,我们都认为有些情绪还是不表达出来为佳。而这恰恰引出了这位同事的第一条原则:在将所有的情绪都表达出来之前,首先和你的情绪进行一场对话。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的情绪是静态的,没有任何可商榷的余地,因此,如果我们想诚实地将它们表达出来,就必须“有一说一”。其实则不然,我们的情绪都是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而我们的感知(正如我们在前三章里已经看到的)是可以协商并进而改变的。当我们看世界的方法发生改变时,我们的情绪自然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于是,我们在表达情绪之前,先和它们协商好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何谓和自己的情绪进行协商?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帮助我们了解情绪是如何在思想的作用下应运而生的。”
4、三大自我核心认知分别是什么?(3点,书中寻找)
“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地球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自我认知。不过,有三种认知似乎最常见,而且绝大多数高难度谈话都与它们有关:我称职吗?我是一个好人吗?我值得他人的关爱吗?”
5、极端综合征包含哪两个层面?(书中寻找+自己概述)
“脆弱的认知:极端综合症
要想提高管理自我认知对话的能力,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身的弱点——我们的心理为何,或者说,是如何失衡的。导致自我认知易受攻击的一大主要因素就是思考方式过于极端:我要么很称职,要么就根本不称职;我不是好人就是坏人;我要么值得人关心,要么就死不足惜。”
“极端的思考方式的最主要的危险就在于,它会让我们的认知时刻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对任何反馈都表现得极其敏感面对关于自身的否定信息,极端的思考方式只会为我们提供两种处理信息的方式:要么完全否定这些与自我认知相悖的信息,要么全盘接受,并将它们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奉若神明。谁都能看得出,采用这两种方式的任一种,都无异于自找麻烦。极端的认知就好比两条腿的凳子,看似无比稳固,可是如若只有一条腿,瞬间便会倒塌。”
6、你要接受关于你的三件事,是哪三件?(书中寻找)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对自己有所不满,于是,终其一生,许多人都在与自己所不满意的那一部分自我作斗争。当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时,见到的并不都是让我们喜闻乐见的“自我”,而且很快,我们就发现,接受那一部分我绝对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大工程。不过,随着我们的自我认知从极端转向一种更加复杂的角度,我们逐渐发现,接受之前曾给我们带来无尽麻烦的那部分自我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在高难度谈话中,有三个尤为重要的观点,只要接受了它们,你就能接受自我。事实上,你承认自己有错的态度越爽快,表明自己复杂的意图的决心越坚定,以及认可己方责任的姿态越高,在谈话中,你内心的平衡感就会越好,而谈话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几率就越大。”
7、谈话中,如何重获平衡?(3点,书中寻找+简要概括)
“围绕自我认知所展开的思考将会让你受益匪浅。不过,谈话总是充满了意外,而与此同时,它还会以一种出乎你意料的方式来考验你对自己的认知。因此,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你是否会被这些考验所击倒,而在于你是否能够像不倒翁那样,迅速找回平衡,并引导谈话继续朝着有成效的方向发展。
在高难度谈话开始之前以及进行中,你可以通过四件事来保持或重获平衡:放弃想要控制对方反应的想法;做好准备迎接他们的回应;畅想未来从而获得关键的视角;以及如果你失去了平衡,不妨稍作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