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分析淘宝和高德融合的价值。我认为都是胡扯。各种分析的显著特点都是会有这样一段话:想想看…!问题就在这里:这些分析,都是在臆想用户的使用场景。换句话说,他们是根据服务臆想场景。无数失败的产品,都是这样的:创始人觉得某个使用场景挺好,有价值。于是自我陶醉,脑袋一热,开发。结果开发出来后,除了自己,木有其他用户。
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根据场景加载服务。即以地图为例,地图的作用在于寻址、定位、路径规划与导航。用户一定是基于其他事件的发生而被动产生这些地图数据需求的,所以用户真正关注的,是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地图本身。用户在搞定发生的这件事情时,会用到很多工具很多信息,地图信息仅仅会是其中一种而不是全部。但目前绝大多数地图产品的开发方向,恰恰就是向着这样喧宾夺主的方向去的。在地图里面加入购物信息,周边商家等等。如果一个用户查看地图的目的是要想去医院,你给他推送周边餐饮店有个毛线用啊。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做任何事,都有其目的,也会自然的为此目的去匹配相对于的资源。这就是所谓用户心智或用户习惯。譬如当用户想找地点时,自然就会想到打开地图;想聊天时,自然就会打开qq或微信;想拍照时,自然就会打开拍照应用;想团购时,自然会打开美团等……正是因为有用户心智存在, 才导致很多超越用户心智的产品与服务,即便花大力气推广,也难见成效。典型的如在天气应用里拍照,在聊天应用里购物或做搜索。这就是说,根据服务臆想场景,就需要花大力气去教育用户,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因此显然的是,不要在产品里面加各种没用的信息(加了用户也不看,浪费营销资源还降低用户体验),而是应该按照“场景加载服务”的原则来设计产品。如果用户要去看电影,则通过电影票出售应用购买,然后在应用里加载地图实现导航。如果用户要旅游,则通过旅游类产品实现信息收集,而在里面加载地图数据。
“根据场景加载服务”的理念,应该是做产品的基本理念,因为这才是真正的用户视角。而“根据服务臆想场景”,则是很糟糕的。百度地图高德地图都走向了这条糟糕的路,而各路神仙却大肆分析大肆鼓吹。哎呀,真为这群人的水平捉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