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在书上看到了“延迟满足”这个教育理念,然后回家就开始实施了。
儿子要喝水,她想着延迟满足,故意让孩子等一会,儿子饿了想吃东西,她也要延迟满足。
她总是在孩子有要求的时候跟他说,再等几分钟或者等几天;有时候,她会要求儿子做了某事才可以得到某样东西;孩子总是不情愿的做了或者等着。
结果,现在发现儿子该做的事情也不做了,并且学会了讨价还价,同时,她的这种方法让孩子觉得她在故意刁难自己,从而越来越不信任她。
朋友打电话跟我抱怨,为什么这方法到她这就不管用了?其实不是延迟满足不管用,而是她误解了延迟满足的概念。
很多父母都知道“延迟满足”这个词,但是对延迟满足的含义或者如何实施却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些父母看到延迟满足,就从字面上去理解,“要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于是,他们以为延迟满足是一种教育方法,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但是对延迟满足的误解和操作不当,令很多父母困扰,就像朋友一样,不但没有培养出孩子的自控力,还让孩子学会了讨价还价,伤害了母子关系。
很多父母纠结于“要不要满足孩子的要求”,首先我们要清楚的是延迟满足究竟是什么,在孩子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在发展心理学中,延迟满足指的是人的一种能力,或者人的一种属性,是人能够等待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再做想做的事,反映了自我控制或者说克制欲望的能力。
比如说:我想要一样东西,不过我等了很久才得到,而我得到东西的时候并不是抱怨“怎么现在才得到”,而是依然很满足。
所以说“推迟的满足感”是一种个人能力,并不仅是“延迟满足孩子需求”的意思,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理解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
幼儿在12-18个月逐渐出现自我控制的苗头,这个时候他们可以听从一些简单的要求:“你在房间等妈妈一下,妈妈拿了钥匙我们就出去玩。”孩子就能克制住马上出门的欲望,在房间等一会。
儿童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孩子早期自我控制的能力,发现“推迟的满足感”能够在一些特定的情景里反应自控力。但是自控力是比延迟满足更广的概念;自控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1966年到197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Walter Mischel博士在幼儿园进行了有关自制力的棉花糖实验。
这个实验证明那些为得到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比如优异的学业成绩,较好的工作等。
所以父母一贯用延迟满足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但是后来,罗彻斯特大学的Celeste Kidd,重新改良了这个实验。
在引入“棉花糖”实验之前,她将孩子分成A、B两组,同时让孩子们和她的同事一起画画,旁边放了一盒用过的蜡笔。
有一位同事会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现在用这些旧的蜡笔,或者稍等一下,她会去拿一些全新的更加漂亮的蜡笔”。
几分钟后,A组的那个成人拿着全新的蜡笔回来了;而B组的成人空手回来,和孩子们道歉,说,“对不起,我记错了,我们没有新蜡笔了。”
同样的情况又重复了一遍,这次是许诺有新的贴纸,同样的,A组的孩子得到了新的贴纸,而B组的成人又再一次道歉。
经过这两次前期的“热身”后, Kidd开始引入了“棉花糖”实验。
结果非常令人震惊,A组的孩子通过测试的比例要比B组的孩子高出四倍。
通过这个实验发现失信也会摧毁孩子的自控力。
所以父母在生活中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一旦许诺就必须做到,不然长期的失信,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同时也会摧毁孩子的自控力。
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这样做:
首先,自控力的培养不要违背孩子的发展特点。
孩子大脑的前额叶在幼儿时期远未发育成熟,要求幼儿在面对诱惑的时候去克制,还能够权衡利弊,这样的要求显然太高了。
因此,我们不能拿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也不要对孩子进行“诱惑训练”。比如拿零食给孩子,然后故意跟孩子说,你可以自己决定怎么吃,如果能坚持到第二天,就奖励一点零食,如果不能克制,后一天不给零食。
这样的做法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
其次,在社交和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通过情景性的游戏,来锻炼孩子的自我控制意识。如果平时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在游戏的情境里,孩子们能克制得久一些。
比如,如果我们让孩子站着一动不动,当然没有孩子做得到。但是如果我们跟孩子一起玩个“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他反倒能做到专注力高度集中了。
因为这个游戏中孩子必须要专注在别人的动作上,还要自己一起跟着做同样的动作,这对他们排除干扰,控制自己的动作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我们要满足孩子合情合理要求。
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已经是被满足的,这样在后面的一些大原则上不被满足的时候,孩子从情感上就更容易接受。
总之,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是培养自控力的根本。
所以父母要满足孩子合情合理的要求,不要再纠结于该不该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是通过各种适当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这对孩子来说是受益终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