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你好,小孩》。
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几个问题:
当你的孩子在家里不愿意穿拖鞋,光着脚来回跑,你有恐吓过他不穿就扔进垃圾桶吗?
当你的孩子不能按你的节奏,快点穿衣服,快点吃饭时,你有走到门边,假装穿鞋,告诉你要留下他先走吗?
当你的孩子忘记带东西带学校,让你给送去时,你有大声呵斥着告诉他自己想办法吗?
扪心自问后,我们发现,你我身上肯定多少都有些这样那样的影子。
那么你有没有在训完孩子之后,万分的内疚自责,但是下一次遇到同样情况,依然如故呢?
今天这本书,就为我们解答养育之路上的困惑!
作者李小萌是名亲子教育专家,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全国三八红旗手,曾主持过不少明星节目,荣获过业界不少有含金量的奖项与荣誉。2018年以来,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对中国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制作、主持不少关于家庭教育的访谈节目,可谓是非常专业的家庭教育领军人物。
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01你好小孩、02友好妈妈、03友好爸爸、04友好家庭、05友好幼儿园和学校、06友好社会。
为了方便介绍,我把这6个章节,归纳为三个部分:你好小孩、友好家庭、友好社会。
(一)你好,小孩
我能看到太多太多“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故事,我们需要自问“为什么”。但我们希望孩子学习不费力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思考,孩子家庭中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了吗?比如爱、尊重、支持、信任、自由。如果这些我们没有给到,反而一不满意就呵斥、打骂,那只能说,孩子学习的动力被我们剥夺了,或者是被破坏了。问题出在我们太“自恋”了。我们不相信孩子可以自觉,不相信他们积极上进的本能,更不敢给他们支配自己的自由。
儿子明年中考,看到今年的分数线,我的确是特别焦虑。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辅导班,儿子说啥也不愿意去,我更焦虑了,真怕他明年高中也考不上。
朋友小刘开办了阅读班,我挺想让他去试试,毕竟熟人办的也放心。为此还专门联系了他的两个同学一起去,可他同学去了,他还是不去。
我一提这事儿,他就说:"你别跟我商量了,我肯定是不愿意去,你要愣愿意让我去我就去。"
看这情况,去了不好好学,也是白费劲。
我也不想愣是为难孩子,就问他:“那你咋想的?我想你也不愿意成绩太差,你计划一下吧。”
他分析自己的成绩:“其他还行,就是英语,物理差,这个假期,咱俩一起把这两样补补就行。辅导班我也不是没有上,上了半年一点用也没有。主要是老师讲课针对的是大多数,而我这两科太差,上也听不懂。”
想想也是,这半年,儿子觉察出成绩太差,从没上过辅导班的他,主动要求周末要去上课。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决定尊重他。
我说:“那好吧,我尊重你的决定 。但是你要想好,妈妈毕竟对初中的题不在行,不敢保证能让你提高成绩。如果因为没上辅导班,没考上内中,可别埋怨妈妈。”
他说:“你放心,只要物理,英语都能提高三十分,肯定没问题。”
也是,我想可能是辅导班里,老师讲的他还是不懂,没有成就感,没有信心了。
这个假期,有了我的尊重和理解,信任和自由,他不能说完全逆袭,但是最起码不排斥,愿意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
二、友好家庭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他的妈妈;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一直以为这句话是对爸爸说的,先要爸爸爱妈妈,妈妈才能爱爸爸。所以看到这句话就迫不及待地告诉他爸爸,希望他做出表率。
他的不置可否,让我也有了不欣赏和推崇他的借口,所以我们俩之间没有爱,没有欣赏,也无法合作,有的只是争吵,冷战,互相抱怨,互相指责。
老师一直在说:谁痛苦,谁改变。
现在想来,我这学了两年心理学的人,都无法改变自己,在孩子们面前欣赏和推崇他,如何能去高标准地要求他呢?
毕竟,在原生家庭里,我和他一样,都是没有得到过关爱的可怜人。没有得到过爱,怎么能有力量去爱别人?
学习之后,平时我倒是也有意的和孩子们说,爸爸虽然有缺点,但也有很多优点,比如孝敬父母,比如有爱心,比如心灵手巧……
今天看了这篇《父母的合作原则》,我想我应该改一改说法了,还要改改说话的场合。当着爸爸的面说,效果也许会更好。
既然爸爸还没有爱别人的能力,那么我先改变,给他和孩子们带个好头儿吧。
比如孩子数学考得好时,我也可以说:数学学得这么好,肯定是遗传了你爸爸的智商。
比如他做好了饭,我也可以这样表达:儿子,真不错,赶上你爸爸的手艺了。
比如他出去见了熟人,都能热情地打招呼,我应该说:这一点像你爸爸,热情,有礼貌…
我想这不仅仅是称赞孩子,同时也称赞了他的爸爸。孩子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父母的正向连接,才会更有归属感,表现也会越来越好。与此同时,相互肯定,积极的心理暗示,也会改善夫妻关系,让夫妻之间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三、友好社会
学校对孩子们来说,已经离开家,在这里他们不光学习知识,也学习与人相处之道,也算是一个许小社会了。作为一个老师,我有深深的愧疚。
(一)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教育界代代相传的教育理念。很多教育家、好老师也都是这样践行的。他们认为凡是淘气的孩子、反叛的孩子、所谓的“坏孩子”一定是经历过困难的,就像人在经历过创伤之后就会有应激反应,所以他们更需要被包容,需要他人的柔软对待,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慢慢地走出来。
虽然一直认为这句话对于老师来说,太过苛刻!但是看到小萌老师写的这一篇文章,还是感觉自己平时的做法,的确符合一个“不会教的老师”。
每当看到这样的文章,李同学就瞬间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他就是我眼中那个所谓的淘气的,反叛的坏孩子:上课不是自顾自地看闲书,玩东西,就是在随便插嘴,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下课就是跟同学打打闹闹,不是伤着这个,就是伤着那个。
原来一直就特别讨厌他,有一次他生病请了一周假。我觉得班里同学都特别听话,每天就是上课,看作业就行,再也不用操心乱七八糟的烦心事……
一旦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就很难再揭下来。平时只要跟同学发生矛盾,都会觉得怨他。不问青红皂白,肯定要先训他一顿。
随着不断地深入学习,从去年冬天开始,我逐渐意识到:李同学这种表现,不是他的错,父母肯定是第一责任人。然后就是他的家庭环境,姥姥,姥爷,舅舅舅妈一起住,有的惯,有的喊,孩子肯定无所适从。
再就是我作为老师,在学校里也从来没有给过他包容和理解。
有一篇文章里说: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觉到被爱;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觉到被尊重;人是不会改变的 ,除非他被允许不用改变。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再次送给自己,共勉!
(二)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竞争最大的危害是把世界和他人看做敌人,这样一来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看起来成功的人,但仍感觉不到幸福,因为它们生活中生活在竞争中,生活在布满危险的世界中。
这半年为了调动大家学习积极性,我们引入了奖励机制,由组长每天根据一天的表现情况,给孩子们加分。两周总结一次,前二十名,发奖品。
刚开始,看似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但发了几次,得奖的总能得奖,得不到的永远得不到。
最后总是前面一半在竞争,甚至有同学怀疑组长们谋私,给自己和好友多加分。当然的确不能排除有组长会动此念头,毕竟不单单是一点奖品,还有老师的肯定,和父母的鼓励。但让我心里感觉不舒服的是,孩子们为了这些外部的肯定,开始采用不正常手段,开始互相怀疑,互相猜忌
而后边那一半同学,知道也是不行,已经我放弃了努力。反正无论如何努力我也得不到,习惯了也就不在奢望。
班里还有一对堂姐弟,俩孩子都特别优秀,但是总会有个先后。而且小女孩相对比较踏实一点,小男孩比较活泼点,在我们眼里是各有千秋,不分伯仲。
有一次,学校小红帽“抓住”了作为班长的姐姐,问过其他孩子之后,我知道是因为跑了。我本以为纵使其他孩子如何起哄,但他的堂弟肯定会对姐姐报以同情。
没想到的是,弟弟也是笑得合不拢嘴。我跟同学们说谁都可能犯错,有同学犯错了我们帮助他改正错误就行,嘲笑别人的时候要换位思考,假如被嘲笑的是你,你会作何感想?这时,姐姐回来了。她平时都是管别人,今天自己犯错了,即使我啥也不说,她肯定也是万分羞愧。弟弟突然控制不住了,又一次大笑不止,真是搞得我苦笑哭笑不得!
事后我想,他们在家里肯定也会经常被父母,爷爷奶奶比较:谁得到奖励了?谁考试得分高了?谁被老师表扬了?
我们作为老师或家长,设置了太多的竞争,导致孩子们只想着超过别人。别人好了,他嫉妒;别人不好,他嘲笑。不能以正常的心态面对得失,成败。
如此看来小萌老师的“谨慎引入竞争”,的确是非常有道理的!
下学期一定要改变一下策略,毕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有一个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我想说,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未来。
面对子女教育、亲子关系,越来越多的父母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育理念”“养育妙招“中焦虑着迷失了教育的本质。最终我们会发现,焦虑的父母只会造就同样焦虑的孩子,而所有高高在上的“理念”“方法”,很可能会将父母和孩子推向对立的两面。
如果你也有教育方面的困惑,看看这本书吧!?